|
游峴山次韻三首 / 作者:陳與義 |
高人買山隱,百萬猶恨少。
客兒最省事,有屐一生了。
東莊良不遙,十里望縹緲。
縈紆并麥垅,翠浪四山繞。
先生滯鹿車,去程通鳳沼。
暫來山泉上,思與飛云杳。
云北接云南,一逕絕紛擾。
竹林懷風雨,目斷極窈窈。
從來無世塵,相對真不撓。
龍兒爭地出,頭角已表表。
先生囑支郎,勿使斤斧夭。
終當乞一杖,險路扶吾老。
|
|
游峴山次韻三首解釋: 《游峴山次韻三首》是宋代陳與義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高人買山隱,百萬猶恨少。
客兒最省事,有屐一生了。
東莊良不遙,十里望縹緲。
縈紆并麥垅,翠浪四山繞。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高人購買山地隱居的景象。高人雖然擁有百萬財富,但仍然覺得不夠,對山地的價值有所戀恨。而與他相比,客兒最省事,只需要一雙屐鞋就可以一生安樂。東莊的美景并不遙遠,但從十里外望去,卻顯得朦朧縹緲。山地曲折蜿蜒,與麥田的垅坡交錯,翠綠的山浪環繞四周。
先生滯鹿車,去程通鳳沼。
暫來山泉上,思與飛云杳。
云北接云南,一逕絕紛擾。
竹林懷風雨,目斷極窈窈。
從來無世塵,相對真不撓。
詩中提到先生坐鹿車,前往通往鳳沼的路途。一時間停在山泉邊,思緒與飛云一起消失。云彩從北方延伸到南方,形成一條幽靜的小徑,擺脫了喧囂紛擾。竹林中懷揣著風和雨,遠眺時,視線就在無盡的幽深中消失。這里沒有塵世的紛擾,與這份真實相對而言,心境堅定不動搖。
龍兒爭地出,頭角已表表。
先生囑支郎,勿使斤斧夭。
終當乞一杖,險路扶吾老。
詩末提到龍兒(指自己)將會爭取脫穎而出,展現自己的才華與頭角。先生叮囑支郎(指自己的學生),不要讓才華被磨滅。最終,自己也會乞求一根拐杖,在險峻的路途中依靠它扶持自己步入晚年。
整首詩以淡泊、隱逸的意境展現了作者對山景的贊美,表達了對塵世紛擾的厭倦和對清靜生活的向往。同時,也揭示了作者對自身人生的思考和對學生的期望,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在山水之間,作者追求內心的寧靜和真實,表達了對高尚品質和追求理想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