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日夜詠月 / 作者:陳與義 |
月輪隱東峰,奇彩在南嶺。
北崖草木多,蒼茫映光景。
玉盤忽微露,銀浪瀉千頃。
巖谷散陸離,萬象雜形影。
不辭三更露,冒此白發頂。
老筇無前游,危處有新警。
澗光如翻鶴,變態發遙境。
回首房州城,山中夜何永。
|
|
十七日夜詠月解釋: 《十七日夜詠月》是宋代陳與義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月輪隱東峰,
奇彩在南嶺。
北崖草木多,
蒼茫映光景。
玉盤忽微露,
銀浪瀉千頃。
巖谷散陸離,
萬象雜形影。
不辭三更露,
冒此白發頂。
老筇無前游,
危處有新警。
澗光如翻鶴,
變態發遙境。
回首房州城,
山中夜何永。
詩意:
這首詩以描述夜晚觀賞月亮的景象為主題。作者描繪了月亮隱沒在東峰之后,南嶺上出現了奇特的光彩。北崖上的草木豐茂,將廣袤蒼茫的光景映照得分外美麗。月亮像一個玉盤,突然微微露出,銀色的波浪傾瀉而下,巖谷中散落著各種形狀和影像。作者不顧三更的露水,冒著白發的風險,來欣賞這美景。他已經年老,沒有前去游覽的能力,但在這危險的地方,他卻有了新的警覺和感悟。澗谷的光芒猶如翻飛的仙鶴,給遙遠的境界帶來了奇特的變化。最后,作者回首房州城,思考山中的夜晚是如何長久存在的。
賞析:
《十七日夜詠月》以其獨特的描寫手法和表達方式展現了作者對月夜美景的深情追溯。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形容詞,將夜晚的月亮和山景描繪得栩栩如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通過對月亮和景物的細致觀察,表達了自己對于自然景觀的敬畏和贊美之情。他不辭勞苦,頂著歲月的痕跡,仍然熱愛并不斷追求美的體驗。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作者對時光流轉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以及對人生旅程中新的感悟和警覺的展望。整首詩以清新、幽靜的筆調,描繪了一幅寧靜而壯麗的夜景畫卷,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