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謁金門 / 作者:袁去華 |
云障日。
檐外雪銷殘滴。
畫閣紅爐窗戶窄。
博山煙穗直。
酒入橫波滟溢。
羞得梅無顏色。
鄉(xiāng)有溫柔元未識。
更從何處覓。
|
|
謁金門解釋: 《謁金門》是宋代詩人袁去華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冬日金門的景色,以及詩人內心的情感和思緒。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云障日。
檐外雪銷殘滴。
畫閣紅爐窗戶窄。
博山煙穗直。
酒入橫波滟溢。
羞得梅無顏色。
鄉(xiāng)有溫柔元未識。
更從何處覓。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金門冬日的景色和詩人的情感。
詩的開頭兩句“云障日,檐外雪銷殘滴”描繪了天空被云層遮住,太陽的光芒透過云層灑下來,檐下的殘雪正在融化。這種景象使人感受到了冬日的寒冷和凋零的氣息。
接著,詩人描述了一個畫閣,畫閣里有一爐紅火,窗戶很窄。這里的畫閣可能指的是一個雅致的房間,紅火的爐火和窄小的窗戶增添了一種溫暖而封閉的感覺。
“博山煙穗直”是詩中的一個景物描寫,表達了遠山的煙霧直上云霄的景象,給人以壯麗和高遠的感覺。
“酒入橫波滟溢,羞得梅無顏色”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思緒。橫波滟溢是指酒水溢出杯子的樣子,詩人可能在飲酒時心情激蕩,情感溢出。而“羞得梅無顏色”則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情感的羞愧,感覺自己的情感與梅花相比失色無比。
最后兩句“鄉(xiāng)有溫柔元未識,更從何處覓”表達了詩人的思念之情。詩人感嘆自己尚未認識到故鄉(xiāng)的溫柔之處,而又不知從何處去尋找。這里的溫柔可以理解為家鄉(xiāng)的人情淳厚、溫暖的情感,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對于家鄉(xiāng)的思鄉(xiāng)之情。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金門的冬日景色,通過景物的描寫,詩人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思緒。同時,詩中對于溫柔和思鄉(xiāng)的描繪也使詩詞具有了一定的情感共鳴和思考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