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2:詩歌類名。贊美詩是在教堂祈禱時所唱用來贊美上帝的詩歌。當奧古斯丁教皇(St. Augustine)于353-430年在位期間曾把教堂的歌曲定為歌唱、祈禱和贊美上帝三大類欲把贊美詩與詩篇和靈歌分別開來。但這種分別常常是有點多余的因為他們全和虔誠的宗教信仰表達有關。西方的贊美詩無論在使用的語言、樂節的變換方法宗教教誨的內容及會眾的參予方式都和古代及拜占庭調式的贊美詩不同。從它所使用的圣經寓言及象徵內容中可以看到它與猶太教詩篇之關聯。西方贊美詩是用拉丁文演唱但不采用古典拉丁詩的嚴格音律表現法。體裁用反覆歌形式并用獨唱與合唱交替應答。圣.安布洛斯(St. Ambrose)任期340-397是正式把贊美詩引入并固定其宗教位置的教皇。他有四首贊美詩流存下來早在三世紀時的教會每日祈禱中便看到使用贊美詩的例子。六世紀時教會規定每日的時辰祈告儀式中都要唱贊美詩當時很多贊美詩都出自詩人的手筆并留下很多詩冊但只有十一及十二世紀的贊美詩附有樂譜。早期贊美詩為單曲調音樂。十四世紀后開始出現復音形式的贊美詩用簡單的平行三度及定旋律等節奏形式寫成素歌旋律在最高聲部并用連章歌曲形式。十五世紀杜飛(G. Dufay C1400-1474)和十六世紀的費斯塔(C. Festa)、帕勒斯特利納(G. Palestrina C1525-1594)都創作了連章以的贊美詩并使用輪換原則如奇數的歌段用圣詩歌段唱出偶數的歌段用復音處理。隨著復音音樂的發展后來的贊美詩有不同的復音音樂處理方法。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的宗教改革使新教的贊美詩大大別于羅馬天主教的風格及形式。路得教會的贊美詩應用民歌的素材混合地方語言民間生活事跡應用反覆歌形式其簡樸的風格及熱衷于規勸的歌詞內容不但劃出了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之贊美詩的新里程同時也成為后來的圣詠調(Chorales)及現代贊美詩的典范。雖然「路得教會」的贊美詩也傳入英國并列入英國贊美詩的曲目中但方言詩篇(Rhymed Psalter)在英國教會的圣歌發展歷史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英國從亨利八世(Henry Ⅷ 1509-1547)與洛馬教會斷絕關系后其教會便以獨立的形式來進行宗教的典禮并稱為英國國教。1559年伊利沙白一世(ElizabertnⅠ)當政時期公布批準可在教堂的儀式中頌唱英文翻譯的舊約詩篇因此開始有英譯的詩篇贊美詩但這些譯文并不專精無法傳譯出拉丁文的原意。1562年史敦霍德(Thomas Stern Hold d.1549)和霍普金斯(John Hopkins d.1570)出版英文詩篇圣教集(舊版)并貼切地譯出拉丁文之原意與內容但無法兼顧英文的詩韻聲調讀起來非常不順口。因此十七世紀時韋特爾(George Witter 1588-1667)、泰特(Nahum Tate 1659-1715)和布拉第(Nicholas Brady 1659-1726)等人陸續再譯出新版本。但直到1719年瓦特(Issac Watts 1674-1748)出版的《新約詩篇集》(The Psalmas of David Imitated in the Language of the New Testement)才正式突破翻譯原意與英文詩韻文體兼顧的困難。他的新式贊美詩歌詞中長與短的拍子可以順暢地配合旋律的句型。瓦特為翻譯贊美詩開出一條新路其后繼者包括衛斯里(John Wesley 1703-1791)、Charles Wesley(1707-1786)和吐普勒第(Augustus Toplady 1740-1778)等。早期歐洲各地遷移到美國新大陸的移民他們把宗教習俗和贊美詩歌帶入美國混合式宗教禮節成為美國教會的特色。他們的贊美詩也有各類形式1640年出版的桂冠詩篇詩(Bay Psalm Book)是早期美國贊美詩的代表這部詩集雖然極為流行但他的英語文體并不通順流暢。由于美國教會是新興的教會一般會眾對傳統的歌調及經文并不熟悉所以在唱詩時要一句句地帶領造成無論在經文的旋律、速度和念頌都無法連接會眾對樂譜閱讀能力亦有限因此美國教會重新思考適合于美國新環境的宗教政策與立場。教會一方面改創新的贊美詩另一方面利用教育來推廣新的美國方法與系統。例如1712年成立新英格蘭唱詩學校(New England Singing School)并簡化樂譜重新創作適合現代美國環境的經文內容 并加入民歌素材后來形成了美國的靈歌和傳道福音歌等。
讚美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基督教徒贊美上帝及耶穌的詩歌。也稱為「贊美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