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燾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郭嵩壽(1818~1891)字伯琛號筠仙因曾避亂于玉池山所以晚號玉池老人;湖南湘陰人。生于清嘉慶二十三年卒于光緒十七年。幼時隨兩位伯父學習;十八歲就讀湘陰仰高書院次年轉到長沙岳麓書院并在那里認識曾國藩也在那時拜訪過唐監而對其「唯在日用行習之間」的理學相當敬佩。郭嵩壽于二十歲中試舉人但經過第五次會考才中進士。咸豐三年(1853)隨僧格林沁協辦天津海防推動洋務并奏陳〔今日御夷之竅要〕強調培養外文人才的重要。同文館成立他的建議才告實現。但因直言冒犯權貴遂引退回鄉。直到四十一歲才再入京供職翰林院。其后曾經協助曾國藩籌辦團練并任上海蘇松糧道、兩淮鹽運使、廣東巡撫等;唯以求治過急因而不見容于當時紳商且不為朝廷諒解終遭革職。 解職后鄉居期間除著作外任教于長沙城南書院與思賢講舍鉆研船山學說。于光緒二年(1876)復出出使英國第一任公使;當時雖負有到英國謝罪的任務郭嵩燾出使期間仍能不辱使命而于光緒五年返國。返國后除著書講學外對國事仍很關心并且都直言不避毀譽。 由于郭嵩燾對于洋務運動的關心認為西方各國富強之術具有本末;興辦工業、制造機器為末而申張公理、嚴明立法才是立國之本。他的言論雖為當時守舊派者側目但對于后來西學派代表人物薛福成、譚嗣同、嚴復等都有很大的影響。對于教育的看法主張:「宜先求通商口岸設學館求為徵實制用之學」應是受唐監的影響。此外認為應派少年才俊出國深造并應在出國前先至天津、上海、福建各機械局考求儀式通曉語言文字而后遣赴外洋各就才質所近分途學習。他的主要著作有:〔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綏遠征實〕、〔使西紀程〕、〔養知書屋集〕、〔郭嵩燾日記〕等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