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體西用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中體西用」乃清末中、西學論辯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 首先提出此一主張者實為薛福成。他指出:「道德之蘊忠孝之懷詩書之味此其體也;達時務之英才研精器之通才練習水陸之將才聯絡中外之譯才此其用也。」其后孫家鼐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也提出此一主張。他強調「中國五千年來圣神相繼政教昌明決不能如日本之舍已蕓人盡棄其學而學西法。」因而主張中國創立學堂應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有未備者以西學補之;中學有失傳者以西學還之。」以此總理事務衙門于訂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中乃明白指出:「近年各省所設學堂雖名為中西兼學實則有西而無中且有西文而無西學。……各省學堂以洋務為主義即以中學為具文。」強調「東西各國無論何等學堂斷未有盡舍本國之學而能講他國之學者;亦未有絕不通本國之學而能通他國之學者。中國學人之大弊治中學者則絕口不言西學;治西學者亦絕口不言中學此兩學所以終不能合徒互相詬病若水火不相入也。」故于〔京師大學堂章程〕中規定:「中學體也;西學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體用不備安能成才。」 光緒二十四年(1898)張之洞發表〔勸學篇〕大力闡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當時維新派提倡「西學」反對「中學」而守舊派則反對「西學」固守「中學」。張之洞認為「舊者因噎廢食新者歧多而亡羊;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則無應敵制變之本;不知本則有菲薄名教之心。」因此主張只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才是不偏不倚的正確思想。張之洞認為「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又說:「今日學者必先通經以明我中國先圣先師立教之旨若史以識我中新歷史之治亂、九州之風土涉獵子集以通我中國之學術文章然后擇西學之可以補吾闕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無其害。」若只講「西學」而「不先以中學固其根底端其識趣則強者為亂首弱者為人奴其禍更烈于不通西學者矣」。 中體西用的思想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本西學為末。當時嚴復就反對此一思想;他認為「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兩立合之則兩亡」勉強拼湊在一起結果兩者都學不好。他又說:「增其新而未嘗一言變舊」「不特無益于時然大累于世」。 「中體西用」思想是中國近代史上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潮所走的是折衷的道路。在晚清時代對反對維新派的教育改革和抵制西方傳教士的全盤西化上都起過某種程度的作用。此一思潮不但使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倫理等都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且對清末文化政策的修訂學制的制定教學內容的改革以及留學教育的發展等也都產生了一些效果。在某種意義上此一主張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可融性、共同性、特殊性把中國舊文化作為此一主體建筑的骨架而把西方新文化作為這一建筑的可利用材料企圖通過教育手段完成此一中西合璧的工程既表現了某種程度的進步性但也呈顯了阻礙社會進步的矛盾性。 五四運動以后中體西用的思想還是不絕如縷地在發揮作用。直到今天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現代教育的認識和對不同文化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