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聲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鄭聲又稱鄭衛之音亂世之音。指聲調復雜、技巧細致的俗樂使人感官外馳放蕩頹墮;不合雅樂中正平和、簡靜內斂的原則。如〔左傳·昭公元年〕所謂:「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故鄭聲也被孔子極力排斥如在〔論語·衛靈公篇〕中告訴顏淵為政的道理時說:「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文中將鄭聲的美妙動聽與佞人利口的引人留戀視為同具害處。如〔論語·陽貨篇〕中也說:「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實則孔子采取的標準是中庸之道適可而止。如〔八佾〕篇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可對照出鄭聲使人樂而淫、哀而傷易有情感泛濫之弊。孟子就政治觀點談音樂只問是否與民同樂故荀子才繼承孔子的立場提倡雅樂排斥淫聲。如〔樂論〕云:「姚冶之容鄭衛之音使人之心淫;紳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同樣重視音樂具有成人倫、助教化的倫理道德方面的教化功能排斥鄭衛之音。又〔禮記·樂記〕云:「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指鄭衛之音使人懈慢雖亂而未滅亡實已接近亡國之音。〔樂記〕中又稱鄭衛之音為新樂子夏對魏文侯說:「今夫新樂進退俯仰奸聲以濫溺而不止。……鄭音好濫淫志衛音趨數煩志。」文中明言新樂的舞者彎腰屈背動作不齊又充滿淫聲浪語盡量地蠱惑人。再作區分則鄭音輕佻使人心志放蕩;鄭音急促使人心志煩亂。二者都偏向情欲而戕害德性。總上可知中國古代教育系以音樂為中心音樂的感化作用與國家社會的治亂興衰有密切關系禁止不合道德標準的音樂更是政府的責任。
鄭聲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鄭國的音樂多淫聲為靡靡之音。故稱淫蕩不雅正的音樂為「鄭聲」。《論語.衛靈公》:「放鄭聲遠佞人。」《漢書.卷七二.王吉傳》:「罷倡樂絕鄭聲。」也稱為「鄭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