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忠恕」一詞首見于〔論語·里仁篇〕所記曾子之言其原文是:「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中庸〕第十三章記載孔子的話:「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解釋:「忠者內盡于心;恕者外不欺物。恕忖也;忖度其義于人。」邢昺在〔論語疏〕中指出:「忠謂盡中心也;恕謂忖己度物也。」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真德秀〔真西山集〕中則說:「忠者盡己之心也。恕者推己之心以及人也。」 要盡己之心就要做到「反身而誠」所以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孟子·離婁下〕亦說:「君子必自反也。」忠的意思也可以說是我們對人是否有誠意的表現。 要推己及人就要做到「曲能有誠」這個「曲」是由私念造成的此一私念是根之于心的是「內在」的。例如孝是基于人情之私而生的。人都會先孝順自己的父母但想到別人也會私愛父母所以要提高孝的意義和價值必須推己之孝心以及人。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親親而仁民由仁民而愛物。經過了「推」的工夫才能把內圣轉為外王。所以〔孟子·梁惠王上〕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曾子用忠恕來解釋孔子「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道既然是 「一以貫之」的當然應該把天道人道都包括在內。以此推之則曾子所說的忠恕應該可以把天人之道一以貫之的。因此程伊川說:「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此與違道異者 動以天爾。」又說:「『維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又說:「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貫之唯曾子為能達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門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猶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以謂忠恕違道不遠斯乃下學上達之義。」 忠恕是人生哲學方面的兩個重要德目而程子把忠解作無妄的天道恕解作行乎忠的人道推而言之「忠」相當于天之道的「誠者」「恕」相當于人之道的「誠之者」這樣忠恕便將天人之道一以貫之了。 伊川更將〔中庸〕里「忠恕違道不遠」一語連起來解釋認為曾子所講的忠恕是「動以天爾」而〔中庸〕所說的忠恕是「下學上達」。也就是說前面所講的忠恕是從本源處來講的后面所講的忠恕是就工夫處來講的。其實工夫緊扣于本體因此下學就能上達。在德目上雖分忠恕二者但實踐起來則是一貫的是天人合一的。因此忠恕二德目都具有天人合一、內圣外王的運作;忠恕二者都是實踐「誠」的最重要德目。 又〔中庸〕指出:「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朱子對此的解釋是「圣人之德渾然天理真實無妄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則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則不能無人欲之私而其為德不能皆實故未能不思而得則必擇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則必固執(zhí)然后可以誠身此則所謂人之道也。不思而得生知也;不勉而中安行也。擇善學知以下之事;固執(zhí)利行以下之事也。」 就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圣人之境界難免人欲之私所以必須戒慎恐懼擇善固執(zhí)使喜怒哀樂之情均合乎禮最后修養(yǎng)工夫純熟而能自然中節(jié)。 圣人與一般人雖有「不勉而中」及「擇善固執(zhí)」的不同但都合乎「率性之謂道」的道也都離不開「誠」。〔中庸〕中所講的率性、慎獨、致中和最后都歸結于「誠」忠恕最后亦歸結于 「誠」。〔中庸〕「始言一理」然后「散為萬事」「散為萬事」后「未復合為一理」即歸結于「誠」無論宗教、政治、倫理都可用「忠恕」來一以貫之用「誠」來「一以貫之」。 「忠恕」不僅是對人的德行而且是處事的準則。〔大戴禮記〕說:「夫聞一以知十舉一隅而三隅反恕之事也。周以察物舉以徵符而辨其骨里者忠之事也。」「忠恕」是「下學而上達」的品德。如果把忠恕的涵義作深一層的分析忠向內提升便可臻于至誠恕向外推廣便可拓為大公昇華到一個新的精神境界。 忠、恕二者彼此貫通其動機與目的俱為「愛人」、「敬人」都須有對人如己的同情心。〔孟子·盡心上〕也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言人只要能做到忠恕就算是符合所謂圣人之道。 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忠恕是仁的具體內容同時也是「能近取譬」的實踐仁的方法。不過在后世的封建社會中忠恕的倫理范疇由盡己待人逐漸演變而竟囿限于政治上臣民絕對忠順君主的道德義務甚至有所謂帝王要臣民就死亦不得拒絕的「愚忠」行為洵非孔孟原來之意旨。
忠恕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竭盡心力并推己及人為人設想。 【造句】忠恕就是自愛和愛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仁德。
忠恕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竭盡心力并推己及人。《論語.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禮記.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