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混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一個名詞、概念或陳述若未經(jīng)定義或定義不清時即稱之為「含混」或具有「含混」的性質。 一個名詞、概念或陳述會被認為「含混」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名詞、概念或陳述的意義并未達成共識之時;名詞「概念或陳述可能同時具有許多意義時;或名詞、概念或陳述所指稱的事物并不確切為人所熟知或無標準用法時。一般認為所以會產(chǎn)生名詞或概念含混的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人類主觀心靈對于同一事物或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及詮釋由于個人主觀性的感受無法獲得普遍性的共識意義。 教育上的種種概念與語言常被認為是「含混的」。雖然教育學自康德(Imm. Kant)起即欲成為一門獨立而嚴謹?shù)目茖W但由于教育學的許多概念與原理原則等常由不同歷史脈絡的實際教學歷程與教育家個人的主觀思考建構出來;不同時空脈絡的教育學者對于教育活動的詮釋與說明便常是「一人一義十人十義」含混不清。此種含混不清的現(xiàn)象成為其他學科學者攻擊教育學不足以成為一門嚴謹學科的理由之一。 由于教育語言的這種含混現(xiàn)象對教育學術的科學地位影響甚鉅因而二十世紀以來許多教育思想家即致力于教育語言及概念的澄清工作希望澄清教育上許多含混不清的概念以加深教育學的理論層次。他們受到二十世紀以來「語言的轉向」影響認為要研究一門學科就必須先分析其用以表達的工具語言;是以唯有先對教育語言進行分析與澄清才能了解教育活動的真正內涵。這類的教育分析學者在英國倫敦大學皮德思(R.S. Peters)及美國哈佛大學謝弗勒(I. Scheffler)的 領導及努力下蔚為一股教育概念分析的運動形成「倫敦學派」(London School)的教育分析哲學使得教育學術更具嚴謹?shù)目茖W性格得以逐漸受到其他學門的重視建立教育學的專業(yè)地位對于教育學的發(fā)展有相當大的貢獻。
含混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模糊、不明確的樣子。如:「他的言辭含混不清頗令人費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