諭旨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中國古代帝王詔令文書的一種。諭告訴、吩咐之意;旨意旨之意。〔左傳〕記天子諭告諸侯之詞;〔宋史.職官制〕記:「官吏用榜諭以告諭人民皇帝作戒辭以諭百官」。表明諭為以上告下。到了唐代凡百官有事奏請皇帝根據皇帝意志起草答覆奏請之人的公文稱為敕旨簡稱為旨。至宋代開始皇帝發布的命令稱圣旨皇后發布的旨意稱教旨太子發布的旨意稱令旨。大臣下行的命令稱鈞旨知府以下發布的命令稱臺旨。元代稱白話詔書為圣旨。明代皇帝命侍臣直接向各衙門口頭下達命令或指示稱為圣旨也稱諭旨。清代沿用明制由于皇帝下達的諭令都冠以「上」字上諭就成為清代皇帝的專用文書了。諭旨是對皇帝所發布命令的總稱但二者也有區別。凡皇帝主動發布的指示性命令稱諭根據臣工的請示報告而發布的答覆性指示稱旨。 唐代玄宗初年設翰林院開元26年(公元738年)又從翰林院分出學士院翰林供奉改稱學士為皇帝起草各種文告。由宮中發出的文告稱為內制而由中書省的中書舍人起草的各種文令經宮外的中書門下發稱外制總稱兩制。由于天下用兵深謀密詔等皆從內制發出。故內制比外制重要。宋元兩代沿襲舊制由翰林學士起草文告。如果翰林學士被加「知制誥」銜就成為代皇帝起草文告的專職秘書。明代廢中書省取消丞相皇帝集六部之權于一身。設內閣由內閣大學士根據皇帝旨意草擬詔令經皇帝認可后下達諸司如代皇帝對內外臣工的題奏本章草擬出批覆或批辦意見供皇帝審閱定奪稱作票擬。清代康熙年間由被稱為南書房行走的入值南書房的翰林草擬諭旨。雍正7年(1729)建軍機房后改為軍機處由軍機大臣用「奉諭旨」的名義向各部門發布旨令或直接廷寄給各地督撫。 清代皇帝指揮日常政務主要使用諭旨。由軍機大臣承皇帝之意代擬呈閱經皇帝批閱后凡屬國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所共知者即由內閣公布為明發諭旨。其式曰「內閣奉上諭」或「內閣奉旨」。凡屬誥誡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等機密不便發抄者即以軍機大臣奉旨之名義由軍機大臣用寄信形式直接轉達給有關官員為寄信諭旨又叫廷寄。文首載明「軍機大臣字寄」或「軍機大臣傳諭」。諭旨為折疊式白紙墨書每幅高26厘米寬11.5厘米。軍機處承旨撰擬的諭旨均另抄于冊存檔稱上諭檔文稿逐日銷毀。對于一些機密要務皇帝往往親自用朱筆書寫諭旨稱朱諭格式不受任何約束。對于日常政務由大學士等擬稿經奏呈皇帝同意后用朱筆謄寫的諭旨也稱朱諭。論文直書諭某某部及所諭之事文尾書特諭通常為折式稱諭折。皇帝用朱筆批于臣工奏章上的諭旨稱朱批諭旨。皇帝口授大臣傳達執行的旨意稱面奉諭旨。光緒10年(1885)后用電報發布的皇帝命令稱電旨。
諭旨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皇帝曉諭臣民的詔書。喻示、曉喻。《金史.卷一六.宣宗本紀下》:「以彗星見改元大赦。諭旨宰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