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稟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氣稟是朱子論人性所用的名辭在〔語類〕中多所闡釋如弟子輔廣曾經問:「人物皆稟天地之理以為性皆受天地之氣以為形。若人品之不同固是氣有昏明厚薄之異若在物言之不知所稟之理便有不全耶?亦是緣氣稟之昏蔽如此耶?」朱子回答以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為形而上之道氣為形而下之器人生稟理而有性稟氣而有形。理一而個殊是形質方面不同。 朱子認為人之氣稟存在著差異或清或濁或厚或薄或剛或柔或急或緩。不同的氣質稟賦表現在人生行事之中如果不小心節制或取舍則難免造成好壞優劣之別。朱子〔語類〕中說:「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來善底有生下來便惡底。此是氣稟不同。且如天地之運萬端而無窮。其可見者日月清明氣候和正之時。人生而稟此氣則為清明渾厚之氣須做個好人。若是日月昏暗寒暑反常皆是天地之戾氣人若稟此氣則為不好之人。」又說:「人……卻是要變化氣稟……如孟子道性善不言氣稟只言人皆可以為堯舜若勇猛直前氣稟之偏自消功夫自成。故不言氣稟。看來吾性既善何故不能為圣賢卻是被這氣稟書。如氣稟偏于剛則一向剛暴偏于柔則一向柔弱之類。人一向推托道氣稟不好不向前又不得。一向不察氣稟之害只昏昏地去又不得。須知氣稟之害要力去用功克治。」朱子認為有是理而后生是氣理是凈潔空闊的世界、無形無蹤不會造作氣則能醞釀凝聚。理本為一落實到個體便有氣稟的差異或限制因此后天復性的功夫非常重要。 在〔近思錄〕中又引大程子的話「明道日: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按著說:「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朱子這樣說重在教人努力為善并引述孟子說「性無不善猶水無不下」之意以為同樣的水有的流入大海而受污染;有的流不了多遠就混濁;清水和濁水仍然都是水只在自己小心不受污染便可保持清純也就是凸顯了善性;有人顯出了惡主要的在于有私心有了私心天理便被汨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