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通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十通」是[通典]等十書的總稱;其中[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合稱「三通」清乾隆時加入官修的[續通典]、[清通典]、[續通志]、[清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文獻通考]等六書稱為「九通」;1935年(1935)商務印書館刊印近人劉錦藻的[清續文獻通考]而成「十通」。 [通典]唐杜佑撰共二百卷記載自唐堯到肅宗、代宗時的典章制度。 [通志]南宋鄭樵撰共二百卷為一部綜合歷代史料而成的史書。 [文獻通考]宋、元之際馬端臨撰共三百四十八卷記載從上古到宋寧宗時典章制度的沿革。 [續通典]為[通典]之續編;清乾隆時官修紀昀等校訂共一百五十卷體例與[通典]同記載從唐肅宗到明末約一千年之典章制度。 [續通志]為[通志]之續編;清乾隆時官修紀昀等校訂共六百四十卷體例與[通志]同。 [續文獻通考]為[文獻通考]之續編;明代王圻首撰共二百五十四卷編成于萬歷十四年(1586)。體例采[通志]之常計三十門。年代與[文獻通考]銜接上起南宋寧宗嘉定年間到明萬歷初年。清乾隆時宮修紀昀等校訂刪修成二百五十卷。 [清通志]為[續通志]之續編;清乾隆時官修共一百二十六卷。 [清通典]為[續通典]之續編;清乾隆時官修共一百卷。 [清文獻通考]為[續文獻通考]之續編;清乾隆時官修共三百卷。 [清續文獻通考]為[清文獻通考]之續編;近人劉錦藻撰共四百卷三十門一百三十六目。年代與[清文獻通考]相銜接包括乾隆五十一年(1786)以后到清末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