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中庸〕全篇屢屢說到君子之道。其中第十一至十五章更是以君子之道為中心。第十四章之義參見「素位而行」其他各章所說的君子之道如下。 第十一章說君子既不會「素隱行怪」即是君子不會深求隱僻之理行詭異之事也不會「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即不會循著仁義而實踐因力量不夠而中途放棄。君子會「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即君子行事無過無不及該行而行且貫徹到底雖不為世人所知也毫不在意。依乎中庸是即日常倫理生活實踐。儒家之道雖然有人說高深奧妙但其實卻是從最基本而常見的開始且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由此努力實踐便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第二十七章)便是「中庸」一詞的主要涵義。 第十二章也說明道不離倫常日用而又最為高明廣大的意義說「君子之道費而隱」費是廣大隱是精微。作用廣大所以不離倫常日用;道理精微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窮盡地實現(xiàn)。故而又說「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又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在倫理常行中開始若充分實踐便是天地之道。一切存在物所以能不斷存在宇宙所以能持續(xù)生化的根據(jù)和人在倫常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其實是一致的。 第十三章說「道不遠(yuǎn)人」即是說道就在人身邊一加反省便可得到。例如從己所不欲處便可以知道應(yīng)該怎樣待人。從我希望別人怎樣待我處也可知道別人希望我怎樣待他。可見道是如何的切近而平易。此章并以孔子的自我反省之言申明此義說:「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從自己對兒子的要求處便可以知道應(yīng)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父親但是否真的如此地對待父親呢?這樣反省便會感到自己的不足而未盡到自己的本分。在對臣、弟及朋友也都要同樣反省。由此可以知道道的切近而又難以窮盡實現(xiàn)的原因大致上關(guān)鍵就在自我反省不夠做的也不夠。既是如此君子所該有的態(tài)度是「庸德之行庸言之謹(jǐn);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即在倫理常行中努力實踐有未能做到的不敢不倍加努力;做到了也不敢說已經(jīng)盡了全力。在作出行為時必須考慮是否符合自已平日所說的;在發(fā)出言論時必須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能企及君子便是這樣的懇切篤實的。此章對君子的神情態(tài)度有很具體的刻畫。 第十五章說君子之道好比是「行遠(yuǎn)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即是說君子之道就在至近處開始也就是在切身處實踐猶如要達到高處遠(yuǎn)處必從近處低處做起一樣。這是上文一再提及的又具體的比喻出來。本章又引〔詩經(jīng)〕來說明此義認(rèn)為人如果能夫妻和諧友于兄弟則他的父母一定也安樂。明白的說從對待最親近而常見的人開始到全家的人即是〔大學(xué)〕所說的修身齊家可達到治國平天下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