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1723~1777)字東原清安徽休寧人;生于雍正元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享年五十五歲。 戴震十歲時始能言然于讀書則過目不忘且讀書時必探求其義塾師授以〔說文〕三年盡得其節目;年十七有志于圣賢文學乃從婺源江慎修游講習禮經、制度、名物及象緯推步樂律音韻皆洞徹其原本乃益精研〔爾雅〕、〔方言〕諸書及漢儒傳注由聲音文字以求訓詁由訓詁以尋義理實事求是不偏主一家亦不過騁其辨以排擊前賢。嘗曰:「今人讀書尚未識字輒薄訓詁之學夫文字之未能通妄謂通其語言語言之未能通妄謂通其心志。此惑文甚者也。」又說:「有漢儒之經學有宋儒之經學一主于訓詁一主于義理此愚之大不解者;夫使義理可以舍經而求將人人鑿空得之矣奚取乎經學?惟空憑胸臆之無當于義理然后求之古經求之古經而遺文垂絕今古懸隔然后求之訓詁訓詁明則古經明而我心所同然之義理乃因之而明。古圣賢之義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昧者乃歧訓詁義理而二之是訓詁非以明義理而訓詁胡為?義理不存乎典章制度勢必流入于異端曲說而不自知矣。」年二十九補諸生性介特多與物件落落不自得家貧甚閉戶著述不輟。乾隆二十年(1755)入京師時紀昀、王鳴盛、錢大昕、朱筠、王昶諸公官京朝以學問為尚戴震皆與為友;尚書秦蕙田領算學求精于推步者延至其邸佐五禮通考分輯觀象授時一門;既而尚書王安國延教其子念孫從受經。乾隆二十七年舉于鄉屢赴禮部試不第;尚書裘日修延教其子行簡直隸總督方觀承聘修直隸河渠書未竟觀承卒;朱文正公方官山西布政使聘修汾州汾陽府縣志。三十八年開四庫館薦充纂修官;三十九年復試禮部不第命與諸貢生同赴殿試賜同進士選任庶吉士。 戴震出仕時間極短大部分時間均從事教學晚年掌教金華書院從學者甚眾。其為學大指在精求正詁通三代典章制度而因以確知義理之歸極深研幾志愿至為閎大;而學問淵博著述甚多較著者有〔孟子字義疏證〕、〔原善〕、〔原象〕、〔毛詩補傳〕、〔考工記圖〕、〔爾雅文字考〕、〔六書論〕、〔校正水經注〕、〔算經〕等。 王德甫說:「東原(戴震)之學苞羅旁魄于漢魏唐宋諸家靡不統宗會元而歸于自得名物象數靡不窮源知變而歸于理道本朝之治經者眾矣要其先之以古訓折之以群言究極乎天地人之故端以東原為首。」段玉裁為戴震之高弟〔清儒學案·東原學案〕附錄中載有段玉裁對其師的評論曰:「義理文章未有不由考核而得者自古圣人制作之大皆精審乎天地民物之理得其情實綜其始終舉其綱以俟其目與以利而防其弊。〔中庸〕曰: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此非考核之極致乎。圣人心通義理而必勞勞如是者不如是不足以盡天地民物之理也。后之儒者盡分義理、考核、文章為三區別不相通其所為細已甚焉。先生(指戴震)之治經凡故訓音聲、算數、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惡是非以及陰陽氣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實。蓋由考核以通乎性與天道既通乎性與天道矣而考核益精文章益盛用則施政利民舍則垂世立教而無弊。淺者乃求先生于一名一物一字一句之間惑矣。」可謂推崇備至。 戴震的思想以心理分析為根據。他在〔孟子字義疏證〕中指出:天道就是陰陽五行人之生分于陰陽五行以成性是以有血氣心知;陰陽五行是道之實體血氣心知是性之實體。有實體故可分有分故不齊;有血氣是以有欲有心知是以有情有知給于欲的是聲色臭味發乎情的是喜怒哀樂辨于知的是美丑是非。此欲、情、知是性的原質其本身無所謂善惡;善惡原于人己界限之明與不明。人己界限既明則彼此不相侵越自能各遂其欲各得其情是謂之善;人己界限不明則彼此互相侵越因而情欲發動有過與不及的現象是謂之惡。故就欲言專欲為惡同欲為善。欲遂己之生乃致戕賊人之生而不顧是為惡;欲遂己之生亦遂人之生是為善。就情之發動言發而中節為善有過與不及為惡而其條理則得之于知;知能辨別是非推己及人使人各遂其生使人都能順情遂欲。故欲與理實非對立而理即在欲中舍情欲無所謂理。故戴震說:「君子之自治也情與欲使一于道義。夫遏欲之害甚于防川絕情去智充塞仁義。」又說:「記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治天下體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備。」其言與孟子不盡相同。 在治學方法上戴震重視基礎訓練反對躐等而進他說:「學者當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所謂不以人蔽己是說自己應有主見不可人云亦云;所謂不以己自蔽是說不要以主觀的成見妄加評斷。他又說:「志存聞道必空所依傍;漢儒訓詁有師承有時亦傅會晉人傅會鑿空益多宋人則恃胸臆以為斷。」是說漢晉之弊在于以人蔽己而兩宋之病則在于以己自蔽。因此在治學方法上戴震主張要實地作客觀的考證證據不充分者則作為假設。如說:「凡仆所以尋求于遺經懼圣人之緒言闇泯于后世也。然尋求而有獲十分之見者有未至十分之見者。所謂十分之見必徵諸古而靡不條貫合諸道而不留余議鉅細畢究本末兼察。若夫依于傳聞以擬其是擇于眾說以裁其優出于空言以定其論據于孤證以信其通雖溯流可以知源不目睹淵泉所導循根可以達杪不手披枝肄所歧皆未至十分之見也。以此治經失不知為不知之意而徒增一惑以滋識者之辨之也。……既深思自得而近之矣然后知孰為十分之見孰為未至十分之見如繩繩木昔以為直者其曲于是可見也如水準地昔以為平者其坳于是可見也夫然后傳其信不傳其疑疑則闕庶幾治經不害。」其所說十分之見即是真理未至十分之見者即是假設;由未至十分之見的假設到十分之見的真理是研究學問必經之階段。由「昔以為直而今見其曲昔以為平而今見其拗」則為科學研究之一定程序。不僅如此為學尚必須精審否則雖淹博必至泛濫。因此他說:「知十而皆非真不若知一之為真也。」這種尚科學、重實證的方法可惜只用在文字的考證上而沒有應用到自然科學方面是其缺憾。 在清代考證派中戴震可居于領導地位影響亦極深遠;其及門弟子金壇段玉裁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均能繼其業并加發揚。在考證學界戴、段、二王并稱師弟子四人對整理國學古書貢獻甚大可謂為清學之中心人物。(參見「戴東原的學說」)
戴震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戴震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人名。(公元1723~1777)字東原清學者安徽休寧人。長于考辨尤精小學著有《考工記圖》、《孟子字義疏證》、《原善》等書多達二十余種立說精辟透澈為清代的名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