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靖康元年,兵臨城下,金人要一親王至軍中談判,趙構請行,與張邦昌親赴敵營,被留十余日,意氣自若。
2:跋山涉水赴敵前,王者之風盡展現。
3:不過,吳大澂似乎沒有從中吸取“教訓”,在甲午年間,全國督撫官員不下二三十人而無人敢于前赴敵陣,唯獨吳大澂一人挺身而出,不失書生本色。
4:所招之勇急于成軍,不暇選擇,乞丐無賴混雜其中,藝未練成,驅以赴敵,一經臨陣望風而遁,反以利器資敵,沿途更肆焚劫,歸后又投別軍,仍蹈前轍,以故屢戰屢北。
5:方其赴敵,寧惜一死,挺身殺賊,誓雪國恥,槍林彈雨,與寇偕亡,士氣大振,無忝炎黃。
6:莽然支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將所為。
7:曹操先遣昌豨還東海,隨后訓責張遼說:莽然支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將所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