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際漢學批評家楊聯升讀《學案》后,贊嘆不置,說錢穆治中國學術思想史,“博大精深,并世無能出其右者”。
2:天主教傳教士的思想言論是中國近代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為止學術界對此尚無專題研究。
3:因此,和諧作為一個永恒的主題,在中西思想史上,出現了形形色*的和諧思想。
4:思想史上載明,謙虛幾乎總是和學者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謙虛則成反比。
5:在所謂早期啟蒙思潮中,由“東林派”和江右王學所代表的注重社會理性的思想路線與泰州學派和李贄所代表的浪漫化的思想路線共同構成了晚明思想史的復調格局。
6:在思想史研究中,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倫理為本位,在海內內外已成為絕大多數學者的共識,但這本位不僅表現在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對儒家倫理的認同,還深入中國人衣食住行的消費生活,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無所不包的文化,主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
7:而思想史家,如昆廷?斯金納則將更多精力用于將其學科職業化;他們都沒有伯林所具備的將抽象觀念戲劇化、擬人化地加以表現的稟賦。
8: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任鴻雋的業績和思想在中國現代科學史和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的有關科學精神和科學文化的論述至今還具有振聾發聵的思想穿透力和行動感召力。
9:王充是東漢杰出的思想家與教育家,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0:除了浪漫的愛情,她又產生了另外一份幻想——美麗的外貌。這也許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具毀滅性的兩種幻想。二者都源于忌妒,在缺乏安全感時最為活躍,終將以幻滅結束。
11:思想史上戴明,謙虛幾乎總是和學者的才能成正比例,下謙虛則反比。
12:思想史上戴明、謙虛幾乎總是和學者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謙虛則反比。
13:公平思想作為建構理想社會的一個基本價值取向和原則,在人類思想史上源遠流長,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公平思想萌芽期、發展期、公平觀流派形成期三個階段。
14:謙虛的學生珍視真理,不關心對自己個人的頌揚:不謙虛的學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個人得到的贊譽,對真理漠不關心。思想史上載明,謙虛幾乎總是和學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謙虛則成反比。
15:謙虛的學生應該學會珍視真理,而不應該關心對自己個人的頌揚。不謙虛的學生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炫耀個人所得到的贊譽,而對真理卻是漠不關心。思想史上載明的,謙虛幾乎都是和學生的才能形成正比的,而不謙虛則是成反比。
16:自儒家的倫理觀念在中國美學史和思想史上開始顯現威嚴時,中國藝術也就開始書寫自己“溫柔敦厚”的歷史了。
17:因而,用思想史來說明文化史,象當前學術界所慣為的那樣,就不僅如上所述的那樣,是本末顛倒,而簡直就是不知輕重了。
18:然而,朱子終不能抵擋思想史上常有的現成化傾向,最終造成思想與生活、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割裂。
19:徐復觀的學術方法堅持了知人論世,堅持了進化與動態的理念,堅持了材料與觀點的統一,這些雖說是治中國思想史的平常之道,但它是正確的,可貴的。
20:謙虛的學生珍視真理,不關心對自己個人的頌揚;不謙虛的學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個人得到的贊譽,對真理漠不關心。思想史上載明,謙虛幾乎總是和學生的才能成正比,不謙虛則成反比。
21:周易一書,博大精深,彰往察來,于中國文化史與思想史上佔有一席之位,儒家推尊為羣經之首,豈虛言哉?
22:也許可以說,一個人對孤獨的體驗與他對愛的體驗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獨的深度大致決定了他的愛的容量。反過來說也一樣,人類思想史和藝術史上的那些偉大的靈魂,其深不可測的孤獨豈不正是源自那博大無際的愛,這愛不是有限的人世事物所能滿足的?
23:企業管理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劇烈變動,政治上的動蕩紛爭進而導致思想上的百家爭鳴,代表不同利益階層的諸子百家蜂起立說,形成中國思想史上蔚為壯觀的文化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