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興平乃是朕的股肱之臣,朕怎么不會相信呢?只是你剛才說的世家外戚把持朝政,卻有點危言聳聽了。
2: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苛捐雜稅沉重,國勢日趨疲弱,農民的生活極度困苦,各地民眾紛紛起義抗捐,最終都被各地官府所鎮壓。
3:閹宦當政,外戚專權,苛捐雜稅,更兼當今圣上不思理政,卻偏好行商,放任下面官吏為非作歹,不聽忠臣之言,卻信奸妄之語。
4:西晉代魏以后,楊駿等人雖以外戚身份得以在短時期內干預西晉政局,卻只不過是弘農楊氏漢代地位影響下在歷史中的回光返照。
5:要是他在朝堂上擁有勢力,身為漢室宗親的他,何至于此讓一個小小的外戚欺負上門來。
6:爾后三百年間,大權旁落,外戚干政,武家勢起。
7:政變已經開始,大將軍孫吉已經被關了起來,換上了外戚勢力的沈詠,右丞相已被沈千智給罷免,大權獨攬在這沈千智手上。
8:但是,幼君一旦長大,就憎惡外戚專橫,想壓制或者排除他們。
9:皇帝年幼,皇太后臨朝攝政,外戚專權,任人唯親,吏治崩壞,加上已經太平了幾十年,飽暖思淫欲,各級官員沉醉于聲色犬馬,再無絲毫勵精圖治之心,朝廷上下一片文恬武嬉。
10:太子死了以后,“和為貴”行不通,皇室發動了一次政變,由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策劃,滅了飛揚跋扈的外戚*貴蘇我氏。
11:也沒有兄弟姐妹外戚等,家里在幫襯資助。
12:外戚、士大夫針對宦官把持的這所監獄采取了爭奪與反制措施。
13:外戚躍躍欲試地準備統理朝政,宦官虎視眈眈地覬覦著皇權,士人的不平之鳴,遍野的饑民之聲,合奏成一曲悲哀的末世之歌。
14:大漢朝廷,由于帝王的奢靡和倒行逆施,終于走到了最后的盡頭,宦官當權,外戚爭寵,賣官鬻爵,外強中干,到了漢靈帝之時,已然搖搖欲墜。
15:自今已后,諸王、公主、駙馬、外戚家,除非至親以外,不得出入門庭,妄說言語。
16:穿越后的何濤成為了另一時空的大涼岐王,然而昔日強盛的帝國已經江河日下!民亂日熾,外戚弄權,大廈將傾,看來做個太平王爺是不可能的了。
17:張讓率領十常侍,顛倒黑白除異已,捏造罪名殺朝臣,終于引起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不滿。
18:因嫉惡如仇、鐵面無私、耿直敢言,貴族外戚都很怕他,稱他為“冷面寒鐵”。
19:大抵而言,延平、永初之際形成了以鄧后為權力核心,以鄧氏外戚、宮省宦官勢力和儒學朝臣為主導力量的持重保守的中樞格局。
20:漢武帝劉徹立劉弗陵為太子后,立即將其母親,也是自己最寵愛的妃子鉤戈夫人賜死,以免將來母后和外戚干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