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月3日,在康有為、梁啟超資助下剛剛創辦半年的《時報》刊登了《英藏新約斠注》的文章,指其是“失權之漸”,“情節大重”,“萬難允從”。
2:諸法之中,最前衛者,是“南海圣人”康有為提出的“與國際接軌”法。
3:他常與康有為扶乩問吉兇,乩語中先是顯現出杜甫的詩句“落花時節又逢君”,接著又出現了李白的詩句“江城五月落梅花”。
4:康有為由于之前接觸過一些西方的書籍,如《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也借助于其故友廖平的經學偽經、孔子改制等思想,自成一家。
5:康有為接受今文經學是其早期文化思想內容的內在邏輯要求,同時也因為他看到了今文經學講微言大義的妙用。
6:康有為走出闈場的時候有些茫然,他甚至不知道是怎么回到客棧的,他本是廣東南海人,卻千里迢迢跑到京城來參加鄉試,只因對自己的文章極有自信。
7:1895年初,康有為、梁啟超進京經過上海,住在洋涇濱全安棧,孫中山的莫逆之交陳少白也住在這里。
8:初聞其議論的人仿佛覺得謬妄膽大,然實際很切于實情;出生讀書人家的康有為在成童時,便套入理學圈子里去,口口聲聲要做圣人。
9:在以“得君行道”的康有為看來,孫中山倡導暴力反清,大逆不道,自己深受皇恩,斷無與他合作的可能。
10:幾日前,他府上的常客康有為,康大學子,可能是覺得自己寫了那么好的策論都沒中進士,心中有些怨氣;又或者,這位先生是想學學清流泣血上書,針砭時弊。
11:康有為既為資產階級改良派領導人,亦是“詩界革命”派詩人。
12: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主張鋼筋鐵骨。
13: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主張革故鼎新。
14:康有為、梁啟超在清光緒帝的支持下,大力推行變法運動,成為“百日維新”的風云人物。
15:而同時在這年的7月,康有為和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還召集以前的給為門徒學生,成立了儒教,傳播自己的思想,不久還在北京組織了強學會。
16:當年,御史文悌曾上奏嚴參康有為,說他常常晚上來訪,車中攜有衾枕,行蹤詭密。
17:10年后康有為去世,梁啟超見他“身后蕭條得萬分可憐”,趕緊電匯了幾百元錢,才草草成殮。
18:1927年康有為去世后,梁啟超見他“身后蕭條得萬分可憐”,趕緊電匯幾百塊錢,才草草成殮。
19: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主編的《強學報》《時務報》《新民叢報》,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主辦的《民報》,都譜寫了中國期刊叱咤風云的史詩。
20:康有為:“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
21:我想還是象康有為一般的公車上書,還是模仿孫中山憤然而起,或是另尋出路,落荒而逃。
22:1898年9月,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被迫出走海外,以維新派流亡者的政治角色繼續活動。
23:康有為是清末維新運動的主要領導人物,維新變法失敗后便流亡海外,到辛亥革命后又回到祖國。
24:在嚴復以前,康有為雖沒有直接論述西方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但在官辦、民辦企業方面有類似的論述。
25:光緒帝和康有為談的時間不長,也不能深談,因為隔窗有耳,什么話都會被匯報到頤和園的慈禧太后那里去。
26:內,如康有為上書光緒,“吾民精華已竭,膏血俱盡,坐而垂斃,弱者轉于溝壑,強者流為盜賊”。
27:政變起初,慈禧太后在上諭中只是斥責康有為“莠言亂政”。
28:如康有為奏請成立制度局,外界本猜疑緊張,可維新派中少年得意者卻偏偏要大發議論,說某官可裁,某官宜去,已奏請皇上飭辦,即日便有圣旨下達云云。
29:然而,鄭觀應在政治改革的實踐上卻是消極的,同康有為甚至是背道而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