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一書寫手都要按考生原卷逐字逐句地抄寫一遍,不許有任何差謬、脫漏及添換。
2:在《***》走向社會的時候,一個遮蔽了它的信息價值的問題突現出來,這就是現存最早版本《***詞話》俗字訛字太多,脫漏錯簡不少。
3:當然你會脫漏一部分方式,但是沒有人會留意到這一點。
4:對這些字詞進行考證,有益于解讀和利用此類文獻,補正相關文獻中的訛誤或脫漏之處。
5:全書10卷氣韻貫通,字體和墨色前后一致,無錯訛脫漏,顯示了明代抄本的風格和抄書家的功力。
6:編者將文獻中的繁體字、異體字、俗體字改為相應的簡化字和正體字;對文字錯衍脫漏的訂正,簡單的用符號標出,復雜的用文字說明。
7:那時候還沒有發明印刷術,書全都靠抄,因為抄書人的水平良莠不齊,所以錯字別字甚至整段脫漏都是常事兒,更別說還有些自以為是的儒生擅自加以篡改。
8:卿手握強兵,身居大鎮,不能遮圍擒戮,致令脫漏猖狂,雖則上系天時,抑亦旁由人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