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笑又可悲的是,崇禎帝至死不悟自己中了皇太極反間計,甚至連入清后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明末大才子張岱(寫《陶庵夢憶》那位),也在書中把袁崇煥列為明朝逆臣。
2:見袁崇煥營盤堅固,無隙可乘,皇太極施用“反間計”。
3:見袁崇煥營盤堅固,無隙可乘,一直熟讀《三國演義》的皇太極便欲施用“反間計”。
4:袁崇煥舊部朱安國傳授袁承志武功,在講到自己已盡其所能,為承志前途著想應當另請名師時,朱安國的原話為:我們三個已經傾囊以授。
5:這僅僅是賞罰不明嗎?后金并沒有因為一次進攻的失敗就大勢去矣,它仍然是明王朝最危險的敵人;袁崇煥通過兩次勝利表明自己是個不可多得的守邊人才,這在當時幾乎是盡人皆知的。在這種外患嚴峻的形勢下貶抑袁崇煥,甚至把他撤職,完全是自毀長城。
6:該文且有創見,獨具只眼(如論袁崇煥死于與崇禎性格沖突),令人信服。
7:崇禎帝輕率疑臣,自毀長城,致使袁崇煥忠心報國卻含恨九泉。
8:明末努爾哈赤即借用《三國演義》中蔣干盜書的手段離間成功明朝,使崇禎帝冤殺一代滿名將袁崇煥。
9:仔細看了遍《袁崇煥評傳》,其實文內自相矛盾的地方就已很多。
10:不幸遭滿清陷害,致使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錯殺袁崇煥,造成千古奇冤。
11:袁崇煥的計劃便是截斷滿兵退路,把滿兵圍困住,等到各路勤王兵云集,時機成熟,再四面合圍,進行決戰,畢其功于一役。
12:“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
13:朱由檢不容他再做推辭,當下撮土為香,強拉著袁崇煥拜了三拜,當下結為異姓兄弟。
14:諸位想必也應該知道,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先生《袁崇煥評傳》之余唾,然而若是袁騰飛先生講的好,也可算一部普及宋史的好節目。
15:但其間有些問題,偶有小誤,筆者不忖谫陋,略作考證,依其原文先后,成《袁崇煥雜考》。
16:敢言戰守的袁崇煥兩度挫敗后金的進攻,給明朝帶來了希望,皇太極施離間計,明廷臣與崇禎不辨真偽,將他殘酷處死。
17:趙王月)“我們安排在周四到文天祥祠、袁崇煥祠進行打掃和上香、祭拜!不舉行祭祀程序!請參加者‘沐浴更衣’,素食(避免食葷)。
18:對于明末的那段歷史,廖南無常常不忍卒讀,但因為對袁崇煥的崇敬,他還是斷斷續續對那段歷史有了很深的了解。
19:失敗的后果時,袁崇煥才“悵然若失”。
20:袁崇煥沒有忘記此前熊廷弼孫承宗(一死一遭排擠)的前車之鑒,請求皇帝不信讒言,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21: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仁者受到小人的攻訐,智者受到庸人的嫉妒,勇者受到敵人的仇恨,廉者受到貪人的不滿,而袁崇煥以仁、智、勇、廉的高尚品格,雖為當世所不容,卻為后世之楷模。
22:文官帶兵怕就怕紙上談兵,懂兵法而不懂實戰,釀成袁崇煥式的悲劇。事實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員里,長期以來最不缺的就是高談闊論之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