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2:小屋外墻的粉漆已大幅剝落,頂上的瓦片也已殘缺不全,僅有一道柴扉小門權作遮掩,比起外院來更顯得頹唐凄涼。
3:沿荷塘中的碎石路,進到村來,可見自然散布的民居房屋,豫南的狗頭門樓、清水墻,用木頭垛起的柴扉,依水的小橋,精心修葺的土坯房翠竹掩映,溪水環繞。
4:進村看,自然散布的民居房屋,更讓人驚喜豫南的狗頭門樓、清水墻,用木頭垛起的柴扉,依水的小橋,精心修葺的土坯房翠竹掩映,溪水環繞。
5:一百零二、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6: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7: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8:暗淡星光下,只見這座小院竹籬柴扉,雖然簡陋,卻也結實,院中有草屋三所,依次而建,在這荒僻的曠野中,頗覺溫暖。
9:“布谷布谷!”只有兩個單調音符的歌聲,催開村莊道道柴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