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
2:致當說客力勸寧與仲言和,寧裝作反臉無情,令致知難而退。
3:陸賢侄,這是我的侄子吳盛熙,是庚寅年的舉人,正在府上隨我攻讀,這蒙陰的產業不妨帶上盛熙,讓他也能格物致知,學以致用!
4:這搓麻繩有什么用都不知道,你小子還好意思夸你自己見多識廣?還好意思說什么格物致知,成器利用?
5:怎么樣格物致知?瀟灑哥:行與知相得益彰,愛自己、愛人民、愛國家……
6:誠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
7:當我們祈求精神世界的護持時,只要誠心夠一定有求必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8:乃居德于弘,則正心誠意之不講,而天下之大本以遺;自謂無疑于道,則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遷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9:但知識產權庭分散在各地法院,在中國地方差異仍然懸殊的當下,容易導致知識產權保護的不盡一致。
10:安玓,人是萬物之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而你的特長,就是格物致知。
11:中國傳統空間美學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種平衡下的潛力,驅使設計表現出人性化的一面,強調人與自然的對話。
12:棋藝方面,還不錯,明道公有機會,不妨切磋切磋,而且,這小子常以知先行后處事,和明道公的那一句致知格物,正是不謀而合。
13:程朱“格物致知”論的失敗正是其整個悲劇命運的一個縮影,它對理解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之發展滯后亦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4: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15: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16:朱子以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17:但她沒有致知格物之功,“略見些風波就改了樣子”,賈母說她,“若這樣沒見識,也就是小氣了”。
18:李元宏百無聊賴下打開墨卷掃了一眼,將剛才記下的考題題目寫在第二折正上方,仔細端詳起來,第一道考題是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19:忽然動了動手指,略有些本能的開啟格物致知小心打探四周后,倏地將雙眼睜開,整個人更像是一把標槍一般昂然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