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是對一個車輪師父而言,這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是太深而難懂的。
2:從教學角度談談今古語言的銜接與脫節是必要的,這將主要集中在文言文知識點的倒裝句的翻譯方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翻譯方式等方面。
3:書生辦報,直言讜論,志士匡時,關心民瘼,但由于使用文言文,深奧難懂,讀者局限于士紳和學子。
4:初中的學生能夠讀懂淺顯的文言文。
5:現在有些新詩人對語言沒有敏感,寫不出好詩,從外國詩、從文言文里去剽竊,仍然畫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6:這篇文言文,我看了幾遍都不懂,經老師條分縷析地講解后,才完全明白了。
7:讀《之乎者也》,我們知,強作古人(古文)之滑稽,不會贊成今人搞文言文編纂清史這種貽笑后人的荒唐事。
8:一讀起文言文,他就有如墮煙海的感覺。
9:1920年,他促成教育部改定小學的“國文科”為“國語科”,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廢除小學“讀經”。
10:很多教師和研究者都意識到文言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但如何“改”才能突破現狀,找到正確的出路,我們仍在探索中。
11:1920年,北洋政府頒布第一個廢除文言文、采用國語的法令,從此,言文一致、國語統一。與此相對的是,“之乎者也”遠離教科書、遠離口頭語,取而代之的是“滴、咯、啥、哈、呀、耶”……
12:現在某些新詩人似乎對語言就沒有敏感,只能從外國詩、從文言文里去剽竊,并且畫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13:現在新詩人似乎對語言就沒有敏感,只能從外國詩、從文言文里去剽竊,并且畫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14:駢體作為一種語體,與散體并列,自晉代定體成式開始,便在公文寫作領域長盛不衰,直至文言文的消亡而最終消失。
15:學習文言文,只是囫圇吞棗地死記硬背不是好辦法,只有逐字逐句地品味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