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生于古代的封建制度要被推翻,以將建立強權*制為目標的秦國為亂世打上休止符的時期,可謂是亂世之末的大儒家,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2:朱子不但現身說法,而且也總結了荀子以來的讀書經驗,最能為我們指點門逕。
3:哎呦咱們的主角荀子姑娘也過來了嗎,真是蓬蓽生輝啊!咱給您見禮了。
4:至于人才凋零說,也不盡然,齊宣王身邊有淳于髡、田駢、荀子、孟子等,個個都是德才兼備的杰出人士,那么詆毀人家,沒道理。
5:(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為人性;荀子的“性惡論”。
6:荀學的理論意義及思維模式對于后世學者及海外同人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選擇兩位思想家作為代表人物以說明這點:荀子弟子韓非和日本學者荻生徂徠。
7:何謂“國賊”?《荀子·臣道》中寫道,國賊者,“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
8: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荀子·臣道》中寫道,“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
9:《荀子·榮辱》中講,“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
10:荀子主張富國必須強本節用,開源節流。
11:荀子在百家爭鳴中確立的性惡論成為其禮法思想的理論基礎。
12:圣可積而致,途之人可以為禹荀子。
13:荀子的思想是本文的重點,尤其是對“性惡論”以及由此衍生的“化性起偽”的方法論,都作出詳盡的敘述與分析,這是荀學所倡導的“君子之道”確立的前提。
14:孔子、孟子、荀子先哲們對恥的知見很清澈,“行己有恥”,“無羞惡之心,非人也”,“不知羞恥,乃不能成*”。
15:古代的公孫尼子和荀子是大音樂理論家,王金海是上海音樂學院畢業的,這就能解釋王金海為什么能夠畫如此深奧的禪意意象畫。
16:君子養心,莫善于誠。出自:《荀子·修身》培養個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個人的真誠。
17:首先從人性論出發,荀子的性惡論是最容易誤解的命題.
18:老子在本體論層面展開對“蔽”的思考,這使其不同于荀子所說的“解蔽”,不能將其理解為認知層面的“蒙蔽”。
19:此類價值觀來源于獨尊儒術之前的“原本儒家”、孟子和荀子。
20:弘揚荀子文化,建設和諧安澤,還要研究和繼承荀子“群居和一”的社會和諧思想。
21: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出自:《荀子·不茍》圣人固然是無所不曉,但是不是真誠也不能感化萬民。
22:功能技成,庖丁解牛久練而技進乎道;路在腳下,荀子勸學博學則青出于藍。
23:不過,在儒家內部卻有很大分歧,即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的針鋒相對。
24:孟子說人性本善,人是性善的發揚;另一個非常大的荀子流派,則說人性是惡的,因為性惡,才需要很多的教養和禁忌去限制。
25:通過以上幾個層次的分析,可以看出,荀子禮制的核心特征是等級差別,其禮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和諧、*制與道德主義。
26:公孫弘之阿諛取寵而緣飾以儒術,可謂儒學演變為儒術這一過程之終結,然考其開始與其過程,則可謂是儒學在當時世風之影響下,與諸子百家融合的過程,而開其端者,則即是荀子。
27: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出自:《荀子·勸學》聲音即使再小也不會聽不到,行為即使再隱蔽也不會不表現出來。
28:從天的涵義、明于天人之分、知天與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之等方面對荀子這一重要思想作了辨析,希望能更為準確深入地把握其原意。
29:而王陽明則以“性覺”論辨析人“心”的善與惡的來源,對荀子和程朱的理論皆有所辨正。
30:一個人如同時具有孔子提倡的愛心、孟子的正義、墨子的實踐、韓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莊子的慧、荀子的自強,就一定能成為領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