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個稱謂,港臺叫“爹地”,英語叫“father”,法語叫“monpere”,文言叫“阿爺”,書面叫“父親”,這就是我們最可親可敬的“爸爸”。今天8月8,祝福送給他:爸爸節日快樂!
2:有一個人,文言稱家尊,口語喊爸爸,英文是father,港臺叫爹地。他就是我們的父親,喊法不同,愛卻一樣,父親節到了,祝父親們節日快樂!
3:可是對一個車輪師父而言,這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是太深而難懂的。
4:要使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必須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
5:要讓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6:看見汪節,汪文言臉一下子舒展開了,只把笑容掛在臉上,容光煥發,像開了的野山菊。
7:這篇作文他寫得似文言不像文言,似白話不像白話,弄得不古不今,不倫不類。
8:但文言小說總集的編選卻出現了異常繁盛的局面,并與白話小說融合為這一時代文學的主流。
9:因此元哲博覽群書后,對于這些權謀之術,雖說不上一無所得,但這艱深晦澀以文言寫就的權謀之書,依舊讓元哲看得一知半解,云里霧中。
10:從教學角度談談今古語言的銜接與脫節是必要的,這將主要集中在文言文知識點的倒裝句的翻譯方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翻譯方式等方面。
11:剛才的一段文言,外公誦讀的比較快,自己雖然沒有聽多清楚,但大致意思還是明白了,講的就是官場的升遷之道,可以說是句句真言、字字珠玉。
12:書生辦報,直言讜論,志士匡時,關心民瘼,但由于使用文言文,深奧難懂,讀者局限于士紳和學子。
13:初中的學生能夠讀懂淺顯的文言文。
14:他恨不能用英文寫信,因為文言信的語氣太生分,白話信的語氣容易變成討人厭的親熱;只有英文信容許他坦白地寫“我的親愛的唐小姐”、“你的極虔誠的方鴻漸”。
15:對汪文言的評價:三個成功的男人背后,是一個沉默的男人。
16:現在有些新詩人對語言沒有敏感,寫不出好詩,從外國詩、從文言文里去剽竊,仍然畫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17:有些場合,簡練的文言才有力量,所以“毋忘在莒”之后有“莊敬自強”,“莊敬自強”之后有“戒急用忍”。
18:這篇文言文,我看了幾遍都不懂,經老師條分縷析地講解后,才完全明白了。
19:體現在一些閱讀題目上,如文言翻譯“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詩歌鑒賞題“‘總為浮云能蔽日’一句所用修辭?分析尾聯詩人的感情”等等。
20:古文基礎不好,卻偏要用文言寫作,弄得不今不古,實在不像樣子。
21:其取勝之處并非白話對文言的勝利,而在于思想、機智、心情的兩極銜接,極為融洽。
22:讀《之乎者也》,我們知,強作古人(古文)之滑稽,不會贊成今人搞文言文編纂清史這種貽笑后人的荒唐事。
23:上述這兩個現象,其研究意義實已超出文言體的盛衰及新文化運動之功過問題,而折射出時代劇變的文化之殤。
24:一讀起文言文,他就有如墮煙海的感覺。
25:1920年,他促成教育部改定小學的“國文科”為“國語科”,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廢除小學“讀經”。
26:從現存數百種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來看,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即:編排類型、題材類型、體材類型、結構類型。
27:很多教師和研究者都意識到文言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但如何“改”才能突破現狀,找到正確的出路,我們仍在探索中。
28:1920年,北洋政府頒布第一個廢除文言文、采用國語的法令,從此,言文一致、國語統一。與此相對的是,“之乎者也”遠離教科書、遠離口頭語,取而代之的是“滴、咯、啥、哈、呀、耶”……
29:白話在翻譯文學中升帳掛帥,但并不意味著絕對摒棄文言。
30:現在某些新詩人似乎對語言就沒有敏感,只能從外國詩、從文言文里去剽竊,并且畫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31:現在新詩人似乎對語言就沒有敏感,只能從外國詩、從文言文里去剽竊,并且畫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32:駢體作為一種語體,與散體并列,自晉代定體成式開始,便在公文寫作領域長盛不衰,直至文言文的消亡而最終消失。
33:對于語文課本中的一些文言詞名句,必須經過仔細體味,才能心領神會。
34:學習文言文,只是囫圇吞棗地死記硬背不是好辦法,只有逐字逐句地品味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