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紓的憤怒起于他深信北京大學師生“覆孔孟、鏟倫常”之舉足以敗壞人心,使“中國之命如縷絲”。從此以后,五四運動破壞了中國的舊道德,幾乎成了保守主義者的共同看法。
2:魯迅甚至于五四運動前夕在《新青年》上已經(jīng)提出諷刺畫應針砭社會的錮疾,指出確當?shù)姆较?引導社會等立論鮮明的漫畫理論。
3:本文將談到的兩場帝制,指的是洪憲帝制、張勛復辟;兩場運動,指的是反“二十一條”運動、五四運動。
4:"五四運動"時期,許多愛國青年走上街頭,大聲疾呼:驅(qū)除列強,挽救祖國。
5: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6:這令人想起在20世紀初對中國有很大啟示的五四運動。
7:北洋軍閥向日本人有條件投降;五四運動展開;很多領袖是留美學生。
8: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qū)W生界的領導人,并與運動中的其他活動分子共同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
9: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
10:五四運動前夕的新文化運動,對維系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11:近代以后,特別是五四運動前后,社會思想十分活躍,各種思潮紛然雜陳。
12:五四運動是在當時世界革命號召之下,是在俄國革命號召之下,是在列寧號召之下發(fā)生的。
13:再比如鄧穎超,青年時期就投身革命,“五四運動”時期曾組織成立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及天津進步青年團體覺悟社等,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過長征。
14:波瀾壯闊,如火如荼的五四運動,喚醒了無數(shù)青年的救國之心。
15:五四運動不僅凝聚起近代中國思想變革的風云,而且醞釀著更大跨度的歷史變革,是民主主義革命史上的里程碑。
16:草不謝榮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誰揮鞭策驅(qū)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17:五四運動爆發(fā)的時候,他只是二年級的學生,論資歷,他擠不進學生運動的領袖圈子,然而,這個被傅斯年戲曰“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其貌不揚的二年級生,確實是那時頗有名氣的學生領袖之一。
18:二百零一、林紓的憤怒起于他深信北京大學師生“覆孔孟、鏟倫常”之舉足以敗壞人心,使“中國之命如縷絲”。從此以后,五四運動破壞了中國的舊道德,幾乎成了保守主義者的共同看法。
19:***所說30年前拜讀先生崇論宏議,是指藍公武在五四運動前后在《國民公報》連續(xù)發(fā)表的多篇政論。
20:秋季養(yǎng)生談:一精神調(diào)養(yǎng):神志安寧,心情舒暢。二起居調(diào)養(yǎng):冷暖無常,增減衣裳。三飲食調(diào)養(yǎng):多食酸味,滋陰潤陽。四運動調(diào)養(yǎng):吐納健身,加強鍛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