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紓的憤怒起于他深信北京大學師生“覆孔孟、鏟倫常”之舉足以敗壞人心,使“中國之命如縷絲”。從此以后,五四運動破壞了中國的舊道德,幾乎成了保守主義者的共同看法。
2:孔孟非的臉上汗水涔涔,他想用手擦擦,但也許是站了太久,身體有些麻木,竟是一時失去平衡,栽倒在地上,道:“這……這是趙高指鹿為馬的典故?”。
3:贍父母,敬師長,百善為孝親情濃;守誠信,明禮儀,一言九鼎美華夏;存清廉,揚正氣,和諧中華駐輝煌;思孔孟,修己身,海納百川天地容。
4:字行紙帛,博大寬和,國學經典源遠流長;孔孟典籍,手不釋卷,修身律己和樂;行詩作賦,筆繪祖國,七彩畫卷七彩歌:修身律己,愛我中華!
5:老莊孔孟中的哲學,都是老人做的哲學,我們后人講究少年老成,與此有關。只是比較起來,老莊孔孟的時代年輕,所以哲學顯得有元氣。
6:開天辟地洪荒史,倉頡造字很努力,孔孟禮儀很得體,如今社會主義文化體,識字知禮是主題,手機短信傳我意,每天起床是必須,惟恐驚擾貴人夢,不得不做“胡漢三”,老大“早安”!
7: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村中參與競選的眾人,多數以孔孟為姓,圣賢之后如此熱衷功名,為了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費盡心機。
8:此外,曲阜、鄒城抱團吸引游客,推出“拜孔孟文星高照、登嶧山獨占鰲頭”的活動。
9:除了當局官方的“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外,民間的國學與中華文化會多得不勝枚舉,如孔孟學會、各地詩社和各地孔廟等。
10:孔孟之道遍及世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唐詩宋詞博大精深,戲曲書法流芳百年,國際母語日,講好中國話,將中國文華發揚光大,愛我大中華,愿祖國昌盛!
11:學仁善之德,德才兼備。揚孝悌之風,風尚推崇。記孔孟之訓,訓言勵志。懷求實之誠,誠信守信。修勤勞之身,身體力行。舉勇為之義,義不容辭。
12:一味照搬孔孟之道和宋襄之仁是不正確的,甚至是荒謬的.
13:春秋戰國時代是個百花爭放,百家爭鳴的時代!而墨子初學孔孟之道,后來對儒家的等級繁瑣禮樂等感到了厭煩,不學儒學而自成一派:墨家學派。
14:馬老師是那種頗受孔孟思想熏陶的老夫子型教師,每次阿力表現出“孺子不可教”的時候,他都會氣得雙手發抖,恨不得操起把椅子砸過去。
15:他們雖然不懂孔孟之禮,卻信奉人性中最發乎自然的情與義,其實這才是最難能可貴之處。
16:濟寧是聞名中外的孔孟之鄉,是歷史上因運河開通而興起的河港城市。
17:沈淇在腦海里對比孔孟兩位圣人的話,覺得經歷過時間洗禮而流傳下來的圣人之言當真是異常貼近實際,這么一對比,使得后世那些只會空口說白話的“學者”。
18:他生前積極主張發展兩岸關系,2002年后多次訪問大陸,進行孔孟思想的交流研究,并到武漢探訪;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曾任*彎孔孟學會理事長。
19:我的父親出生于前清光緒年間的1886年,小時候讀過私塾,背過四書,諳習孔孟之道,后來上了新學的中學堂,除文化古典外,還讀新學的。
20:守仁格竹龍場悟道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21:少年立志為國家,腹有詩書氣自華。孔孟儒學增睿智,道德文章綻鮮花。經典深研常律己,正風勁吹到天涯。追求高雅陶情操,仁愛精神最可嘉!
22:一卷經典齊傳誦,唐宋詩里崇和諧;齊家治國修身志,孔孟儒學倡仁愛;誠信廉潔正氣懷,禮儀之邦揚四海;高舉文明精神旗,神州大地笑顏開。
23:在孔孟的忠君思想中很有意思的一個地方是,他們視做官為忠君的主要的乃至唯一的一條途徑,孔子丟官三月無君便惶惶不可終日堪稱是最佳的寫照。
24:并非所有的難民都是窮人,我在這村里見到的這位就是一個從蔣管區逃出來的富有的資本家和孔孟之徒。
25:這孟家堡,不是俺祖先幾百年前闖關東時的最終落腳點吧?也許去了就可以攀上輩份,來個認祖歸終,天下孔孟是一家嗎!
26:革命號召農民要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起來反抗地主,反抗孔孟之道,反抗統治階級的吃人倫理。
27:在朝廷之上,知乎者打著忠誠義膽,愛國情操反對朝廷的革舊立新政策,一塵不變地奉承孔孟之道,高舉祖宗舊制,固步自封,朕心痛之,卻無能為力。
28:在中國做知識分子,有一種傳統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傳下來的,那不是自己先去做個循規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樣,做出了樂趣,再去管別人。
29:中國人今天得聞孔孟之教的真是鳳毛麟角,但是崇拜關公的卻不知凡幾。
30:優秀的導演優秀的表演。感情表達有水的風格,自然流暢,又沉著鎮定。很好地體現孔孟之道在現實生活中的滲透。
31:他們提出"整頓"文藝的目的,是妄圖使文藝部門重新變成匈牙利裴多菲俱樂部那樣的團體,使文藝領域成為孔孟之道和資產階級思想自由泛濫的場所。
32:從孔孟、老莊、墨翟等古代哲人的思想中擇取和諧理念的資源,不僅能為中國社會的和諧與發展提供歷史借鑒,也能為整個人類社會的和諧與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33:仁政井田不可復,孔孟畢生求之;六國舊制不可救,蘇秦全力救之。事雖相異,其理同一。孔孟為天下求一仁,蘇秦為天下求一公。
34:二百零一、林紓的憤怒起于他深信北京大學師生“覆孔孟、鏟倫常”之舉足以敗壞人心,使“中國之命如縷絲”。從此以后,五四運動破壞了中國的舊道德,幾乎成了保守主義者的共同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