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言玉女(五月四日孫僉判四昆仲攜具稽古堂觀競渡,有作) / 作者:郭應祥 |
稽古堂前,恰見四番端午又來江上,聽鳴鼉急鼓。
棹歌才發,漠漠一川煙雨。
輕舟搖揚,心掀舞。
倦客今年續命,欠□彩縷。
歸期漸近,劃地縈心緒。
何日斑衣,更看迎門兒女。
百懷且付,尊前蒲黍。
|
|
傳言玉女(五月四日孫僉判四昆仲攜具稽古堂觀競渡,有作)解釋: 《傳言玉女(五月四日孫僉判四昆仲攜具稽古堂觀競渡,有作)》是宋代詩人郭應祥的作品。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稽古堂前,恰見四番端午又來江上,
聽鳴鼉急鼓。
棹歌才發,漠漠一川煙雨。
輕舟搖揚,心掀舞。
倦客今年續命,欠□彩縷。
歸期漸近,劃地縈心緒。
何日斑衣,更看迎門兒女。
百懷且付,尊前蒲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傳聞中的玉女的情景,情節發生在端午節的五月四日。詩人在稽古堂前看到四位昆仲(指朋友、同輩)準備裝點好具,準備去觀看競渡活動。在江上,詩人聽到了鼉(音韜)的叫聲和急促的鼓聲。隨著船只出發,歌聲才剛剛開始,茫茫的江面上彌漫著雨霧。輕盈的船只搖擺前行,心情如同翩翩起舞。倦游的客人今年得以延續生命,但似乎還欠缺一些彩色的線縷(指美好的事物)。回歸的時間逐漸臨近,思緒被劃過的江水所牽絆。什么時候才能再次穿上斑衣,看到親友迎接自己回家呢?所有的思念和心愿都寄托在尊前的蒲黍(一種祭祀用的食物)上。
這首詩以端午節為背景,通過描繪競渡的場景和詩人的情感表達,展示了對家鄉和親情的思念之情。詩人通過描繪江上的競渡活動、船只搖擺的畫面以及自己內心的期盼,將讀者帶入了一個生動而富有情感的場景。
詩中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描寫手法,如聽到鳴鼉急鼓、棹歌才發、漠漠一川煙雨等,使得整個場景栩栩如生。同時,詩人通過寄托情感于物,如彩縷、斑衣、迎門兒女等,表達了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詩以細膩而感人的情感表達,展現了詩人對家鄉和親情的深深眷戀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