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孫莘老七絕 / 作者:蘇軾 |
三年京國厭藜蒿,長羨淮魚壓楚糟。
今日駱駝橋下泊,恣看修網出銀刀。
|
|
贈孫莘老七絕解釋:
《贈孫莘老七絕》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描寫了作者在駱駝橋下觀賞漁民捕魚的情景。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三年京國厭藜蒿,
長羨淮魚壓楚糟。
今日駱駝橋下泊,
恣看修網出銀刀。
詩意:
詩的第一句表達了蘇軾已經在京都生活了三年,對于常見的蔬菜藜蒿已經感到厭倦。第二句描述了他長久以來一直向往淮河的鱸魚,認為它們比楚國的釀造的美酒還要誘人。接下來的兩句描繪了蘇軾當時在駱駝橋下泊船觀賞漁民捕魚的情景,他盡情地欣賞著漁民們修補漁網和出動銀色的魚刀。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蘇軾在駱駝橋下觀賞漁民捕魚的場景。通過對京都生活的厭倦和對淮河鱸魚的向往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自然和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三年京國厭藜蒿"中的"三年"暗示了蘇軾在京都生活已久,對于一成不變的生活已經感到疲倦。"京國"指的是京都,"藜蒿"則是一種常見的蔬菜,這里用來象征著平凡和乏味。
第二句"長羨淮魚壓楚糟"中的"淮魚"是指淮河的鱸魚,"楚糟"則是楚國釀造的美酒。蘇軾借用了這兩種美食來表達他對鄉野生活和美好事物的向往,認為它們比京都的瑣碎生活更加誘人。
最后兩句"今日駱駝橋下泊,恣看修網出銀刀"則描繪了蘇軾當時在駱駝橋下停船觀賞漁民捕魚的情景。他不受拘束地欣賞漁民們修補漁網和使用銀色的魚刀,展現了對自然景觀和漁民勞作的贊嘆和羨慕之情。
整首詩詞通過簡短而生動的描寫,傳遞了詩人對自然和鄉野生活的向往,對平凡事物中的美好之處的贊美,展現了蘇軾獨特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