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寺 / 作者:蘇軾 |
唐初傳有此,亂后不留碑。
畏虎關門早,無村得米遲。
山泉自入甕,野桂不勝炊。
信美那能久,應先學忍饑。
|
|
北寺解釋:
《北寺》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寫了唐朝時期北寺的景象以及人們在動蕩時期的生活困境。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北寺
唐初傳有此,亂后不留碑。
畏虎關門早,無村得米遲。
山泉自入甕,野桂不勝炊。
信美那能久,應先學忍饑。
譯文:
唐朝初年流傳有這個寺廟的名字,亂世過后已無碑刻留存。
人們早早地關上寺廟大門,擔心遭遇虎的襲擊;他們沒有得到村莊的幫助,米糧供應來得遲。
山中泉水自然流入寺廟的甕中,野生桂樹不能滿足烹飪的需求。
美好的事物信美難久久存在,應該先學會忍受饑餓。
詩意:
《北寺》通過描繪北寺的景象和人們的生活困境,表達了作者對亂世中人們所面臨的艱難境遇的關切和思考。這首詩詞以北寺為象征,折射了整個社會的動蕩和人們的生存狀態。作者通過寺廟的關閉、食物的稀缺以及美好事物的短暫性,表達了對現實困境的理解和對生活的思考。
賞析:
《北寺》是蘇軾在唐代背景下寫的一首富有思考和社會關懷的詩詞。他通過描繪北寺的景象,寓意著整個社會的動蕩和人們的生活困境。北寺關門早的意象象征著人們在亂世中的恐懼和自我保護,無法得到村莊的幫助和支持也反映了時代的貧困和物資匱乏。山泉自入甕和野桂不勝炊的描寫,則表達了人們在困境中的生存狀態。
詩詞最后一句“信美那能久,應先學忍饑”,表達了作者對現實境況的深刻認識。作者認為,美好的事物往往難以長久存在,人們應該先學會忍受饑餓和困苦,以應對艱難的現實。這句話既是對時代的反思,也是對人們應對困境的一種建議。
總的來說,蘇軾的《北寺》在探討社會困境和個人應對之道的同時,展現了詩人對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寄托了他對現實的關懷和對美好的追求。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表達,引發人們對于困境中人性的思考和對美好的珍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