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謁金門(甲子年同寅伯題于壁) / 作者:呂渭老 |
人已老。
春亦不留些少。
花盡葉長蠶又抱。
子規啼未了。
往事不論多少。
且向尊前一笑。
白發滿頭愁已到。
路長波渺渺。
|
|
謁金門(甲子年同寅伯題于壁)解釋: 詩詞:《謁金門(甲子年同寅伯題于壁)》
人已老。春亦不留些少。
花盡葉長蠶又抱。
子規啼未了。往事不論多少。
且向尊前一笑。
白發滿頭愁已到。
路長波渺渺。
中文譯文:
人已老。春天也不再停留多少。
花兒凋謝,新的葉子也在生長著,蠶也在纏繞著。
子規的啼聲還未停止。過去的事情無論多少。
暫且朝向友人面前微笑。
白發已經充滿了頭頂,憂愁也已經到來。
道路漫長,波浪茫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呂渭老對自己年華逝去,年老之感的思考和抒發。詩的開頭,作者用“人已老”四個字作為起始,一下子點明了人已經老去的事實。接下來,作者通過春天的比喻,進一步強調時間的流逝和不可逆轉。花盡了,葉子卻還在生長,蠶也在抱繞,這一描寫暗示著生命的延續和新生的希望,但對于年老的人來說,已經沒有時間和機會去享受了。
第二節表達了對過去的回憶和對逝去時光的無奈。子規的啼聲不息,象征著過去的回憶和經歷在腦海中回放,無論多少,都逃不過時間的洪流。作者在詩中并沒有詳細敘述過去的事情,而是用“不論多少”四個字,表達了回憶的種種,認為這些都已經無關緊要。在詩的結尾,作者向友人微笑,并表示白發已滿頭,憂愁也已到來,令人嘆息。
整首詩運用了寓意深遠的意象,以生命的律動來表達對時光流逝的感慨,通過描繪自然景象和抒發內心情感,展現出作者對時光流轉的洞察力和對生命短暫性的感慨。這首詩行亦簡約,語言明快,意境深邃,表達了作者對歲月流轉和人生苦短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和哲理意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