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鷓鴣天 / 作者:晁端禮 |
壁水溶溶漾碧漪。
橋門清曉駐鸞旗。
三千儒服鴛兼鷺,十萬犀兵虎與貔。
春服就,舞雩歸。
四方爭頌育莪詩。
熙豐教養今成效,已見夔龍集鳳池。
|
|
鷓鴣天解釋: 《鷓鴣天》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晁端禮。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壁水溶溶漾碧漪。
橋門清曉駐鸞旗。
三千儒服鴛兼鷺,
十萬犀兵虎與貔。
春服就,舞雩歸。
四方爭頌育莪詩。
熙豐教養今成效,
已見夔龍集鳳池。
詩意:
這首詩以描繪壯麗的景象和謳歌當時政治繁榮為主題。詩人通過描寫水面上碧漪蕩漾、清澈如鏡,橋門上飄揚著清晨的鳳旗,以及儀仗隊伍中的文士、鷺鳥、犀兵、虎將和貔貅等元素,展示了當時社會的繁榮景象和文化的昌盛。詩人還提到了春天的祭祀活動和四方人們競相贊美的育莪詩,表達出對社會治理有序和文化繁榮的贊美之情。最后,詩人以夔龍集鳳池的景象來象征時代的進步和繁榮。
賞析:
《鷓鴣天》展示了宋代社會的繁榮景象和文化的昌盛,詩中的描寫生動而具體。壁水溶溶漾碧漪的描繪給人一種清新、寧靜的感覺,體現了當時水鄉的美景。橋門清曉駐鸞旗,鳳旗高高掛起,象征著國家的繁榮和權力的象征。詩中提到的三千儒服鴛兼鷺、十萬犀兵虎與貔等形象,展示了當時文人士兵的風采和軍隊的威武,體現了社會的穩定和安寧。
詩中還提到了春服就,舞雩歸,描述了春天祭祀活動的熱鬧景象,表達了人們對豐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四方爭頌育莪詩的描寫,表明當時社會文化繁榮,人們紛紛贊美和傳頌育莪詩,體現了人們對文化的熱愛和追求。最后提到夔龍集鳳池,夔龍和鳳池都是神話中的神獸和仙境,象征著時代的進步和繁榮,預示著社會將迎來更加興盛和繁榮的時期。
總體而言,《鷓鴣天》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形象的象征,將當時社會的繁榮景象和文化的昌盛展現得淋漓盡致,表達了對社會治理有序和文化繁榮的贊美之情。這首詩詞充滿了對時代進步和社會繁榮的美好期許,展示了宋代社會的繁榮景象和文化的輝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