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皇恩(送晁別駕赴朝) / 作者:周紫芝 |
江上一山橫,偶來同住。
山北山南共來去。
今朝何事,目送征鴻輕舉。
可堪吹不斷,梨花雨。
千里莫厭,重霄云路。
飛下彤庭伴鹓鷺。
柴騮烏帽,看盡章臺風(fēng)絮。
故人應(yīng)問我,今何處。
|
|
感皇恩(送晁別駕赴朝)解釋: 《感皇恩(送晁別駕赴朝)》是宋代詩人周紫芝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江上一山橫,偶來同住。
山北山南共來去。
今朝何事,目送征鴻輕舉。
可堪吹不斷,梨花雨。
千里莫厭,重霄云路。
飛下彤庭伴鹓鷺。
柴騮烏帽,看盡章臺風(fēng)絮。
故人應(yīng)問我,今何處。
中文譯文:
一座山橫在江上,偶然來到這里共同居住。
山在北邊和南邊都有人來往。
今天早晨,我目送著征鴻輕輕展翅。
它可被吹斷嗎?像梨花飄雨一樣。
千里的路程不要厭倦,通向高空云端的路。
它在彤庭中飛翔,伴著鴛鴦和鷺鳥。
柴騮和烏帽,看盡了章臺上飄揚的風(fēng)絮。
故人應(yīng)該問我,我現(xiàn)在身在何處。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周紫芝對皇恩的感激之情,并以送別晁別駕赴朝為題材。詩人借江山和征鴻的形象,抒發(fā)自己對皇恩的感激和對友人離別的思念之情。
詩詞開篇描述了江上一座橫亙的山,詩人偶然來到這里與友人共同居住。山北山南都有人來往,象征著友人離別的場景。接著詩人描述了今天早晨目送征鴻輕盈地展翅飛離,征鴻作為一種遷徙的鳥類,象征著友人離開的情景。詩人以征鴻為比喻,表達了友人離去的輕松自在,同時也暗示著友人將會有一番輝煌的未來。
接下來的幾句以景物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祝福和對友人所經(jīng)歷的旅途的期盼。詩人用梨花雨來形容友人所經(jīng)歷的困難和挑戰(zhàn),表示友人在困境中也能堅持不懈。千里莫厭,重霄云路,表達了對友人旅途的祝福,希望友人能夠堅持不懈地前行。
最后幾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彤庭是古代宮殿的中心廣場,詩人將友人比作飛翔在彤庭中的鳥類,與美景相伴。柴騮和烏帽是指友人的乘坐工具和身著的帽子,詩人通過描寫這些細節(jié)來表達對友人的關(guān)心和留戀之情。最后一句故人應(yīng)該問我,今何處,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期盼和希望友人能夠關(guān)心自己的現(xiàn)狀。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運用比喻手法,表達了對皇恩的感激和對友人離別的思念之情。詩中融入了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寫,使詩情更加豐富生動。詩人通過細膩的描寫和隱含的寓意,將自己的情感與友人的離別、前程相結(jié)合,展現(xiàn)了宋代人物的情感表達和對友情的珍視。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呈現(xiàn)出深沉而含蓄的情感,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