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閱道高齋 / 作者:蘇軾 |
見公奔走謂公勞,聞公隱退云公高。
公心底處有高下,夢幻去來隨所遭。
不知高齋竟何義,此名之設(shè)緣吾曹。
公年四十已得道,俗緣未盡余伊皋。
功名富貴俱逆旅,黃金知系何人袍。
超然已了一大事,持冠而去真秋毫。
坐看猿猱落罝罔,兩手未肯置所操。
乃知賢達(dá)與愚陋,豈直相去九牛毛。
長松百尺不自覺,企而羨者蓬與蒿。
我欲贏糧往問道,未應(yīng)舉臂辭盧敖。
|
|
趙閱道高齋解釋:
《趙閱道高齋》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寫了趙閱道高齋的情景以及對他的贊嘆和思考。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趙閱道高齋》
見公奔走謂公勞,
聞公隱退云公高。
公心底處有高下,
夢幻去來隨所遭。
不知高齋竟何義,
此名之設(shè)緣吾曹。
公年四十已得道,
俗緣未盡余伊皋。
功名富貴俱逆旅,
黃金知系何人袍。
超然已了一大事,
持冠而去真秋毫。
坐看猿猱落罝罔,
兩手未肯置所操。
乃知賢達(dá)與愚陋,
豈直相去九牛毛。
長松百尺不自覺,
企而羨者蓬與蒿。
我欲贏糧往問道,
未應(yīng)舉臂辭盧敖。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對趙閱道高齋的贊嘆和思考為主題,表達(dá)了對他的敬佩和對世俗功名的反思。
首先,詩人看到趙閱道不斷奔波勞碌,感嘆他的辛勞。而一旦聽聞他隱退,就認(rèn)為他的高尚超脫。這表明詩人對趙閱道的評價有所變化,從勞碌辛苦到高尚超脫。
接下來,詩人認(rèn)為在趙閱道的內(nèi)心深處,有著高低之分,他的人生經(jīng)歷宛如夢幻,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指他在世俗與超脫之間的抉擇和矛盾。
詩人對趙閱道所建的"高齋"一事感到困惑,不明白其中的意義。他認(rèn)為這個名字的起源可能是源自于他們這些普通人的臆測,而不是真正了解趙閱道的用意。
趙閱道已經(jīng)四十歲,已經(jīng)得道修行,但塵世的緣分還未盡,他與世俗的聯(lián)系并未完全斷絕。
功名和財富對于趙閱道來說都是一種逆境,黃金束縛住他的品性和追求,使他無法自由自在。
趙閱道超脫了塵世的一番事業(yè),帶著冠冕而去,只剩下真實的細(xì)微(秋毫)存在。
詩人坐看著猿猱落在罝罔(羅網(wǎng))中,兩手卻不愿意去解救。這里猿猱象征世俗的追逐和紛擾,罝罔則代表束縛和困擾。詩人通過這個形象,暗示了自己對于趙閱道超然自在的羨慕和對世俗的疲倦。
最后,詩人表達(dá)了自己想要向趙閱道請教道理的愿望,但趙閱道卻未舉臂相應(yīng),拒絕了他的請求。這里的盧敖是一個傳說中的智者,趙閱道可能以他為榜樣或者借代。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趙閱道的高齋生活和超脫態(tài)度,表達(dá)了詩人對他的敬佩和對功名富貴的反思。詩人思考了普通人與賢達(dá)的差距,認(rèn)識到自己的愚陋。最后,詩人表達(dá)了對世俗紛擾的疲倦和對追求真正道理的渴望。
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對于人生追求和內(nèi)心境界的思考。他通過趙閱道的高齋生活和超脫態(tài)度,反思了功名富貴的價值和束縛,同時對于自身的局限和對真正道理的追求產(chǎn)生了思考。整體上,這首詩詞揭示了作者對于超脫世俗、追求真理的向往和對功名富貴的反思,展示了蘇軾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和對內(nèi)心自由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