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與器之游南塔寺寂照堂 / 作者:蘇軾 |
城南鐘鼓斗清新,端為投荒洗瘴塵。
總是鏡空堂上客,誰為寂照境中人。
紅英掃地風驚曉,綠葉成陰雨洗春。
記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與此翁鄰。
|
|
寒食與器之游南塔寺寂照堂解釋:
詩詞:《寒食與器之游南塔寺寂照堂》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城南鐘鼓斗清新,
端為投荒洗瘴塵。
總是鏡空堂上客,
誰為寂照境中人。
紅英掃地風驚曉,
綠葉成陰雨洗春。
記取明年作寒食,
杏花曾與此翁鄰。
中文譯文:
城南的鐘鼓相互競鳴,清新的氣息四溢,
我來到這里,是為了洗去流亡的塵埃。
鏡子般空無一物的堂上,常有客人來訪,
而誰是這個靜謐境地中的人呢?
紅色的英華在地上被掃,風吹動了黎明,
綠葉成為濃蔭,雨洗去了春天的塵囂。
記住明年的寒食時節(jié),
曾經(jīng)與這位老人為鄰的杏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在宋代寫的,描述了他參觀南塔寺寂照堂的情景。寒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清明節(jié)前一天,人們在這一天會掃墓祭奠祖先,并且禁火三日,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這首詩詞中,蘇軾將自己游覽南塔寺的經(jīng)歷與寒食節(jié)聯(lián)系在一起,表達了對逝去時光和人事變遷的思考和留戀之情。
詩的第一句描述了城南鐘鼓相互競鳴的清新景象,象征著新的氣象和希望。第二句表達了蘇軾來到南塔寺的目的,他希望通過參觀寺廟來洗去自己流亡的塵埃,尋求心靈的寧靜。
第三句中的“鏡空堂上客”描繪了寂照堂的景象,這里的客人常常是尋求心靈安寧的人。然而,詩中提出了一個問題,即誰才是真正體驗這種寧靜境地的人呢?這可能是對修行者和尋求心靈解脫的人的思考和反問。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清明時節(jié)的景象。紅色的英華被掃在地上,風吹動了黎明的時光,綠葉形成了濃蔭,雨洗去了春天的塵囂。這里通過自然景觀的描寫,表達了歲月更迭、春夏秋冬的變化,以及人事的無常。
最后兩句是蘇軾對這次游覽的回憶和留戀,他希望記住明年的寒食時節(jié),寓意著他對往事的緬懷和對過去友情的懷念。杏花與蘇軾的鄰居曾經(jīng)相伴,這里可以理解為他對友誼和親情的深切思念。
整首詩以寂靜、寧靜的境地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觀和人事變遷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逝去時光和過往友情的思考和懷念之情。詩中運用了意象的對比,以及對人生和自然的抒發(fā),展現(xiàn)了蘇軾獨特的感受和思考方式。整體而言,這首詩詞充滿了對時光流轉(zhuǎn)和人情變遷的深沉感慨,以及對尋求心靈寧靜和真正體驗境地的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