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黃夷仲茶磨 / 作者:蘇軾 |
前人初用茗飲時,煮之無問葉與骨。
浸窮厥味臼始用,復計其初碾方出。
計盡功極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創物。
破槽折杵向墻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歲久講求知處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強鐫鑿,理疏性軟良可咄。
予家江陵遠莫致,塵土何人為披拂。
|
|
次韻黃夷仲茶磨解釋:
《次韻黃夷仲茶磨》是宋代文人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前人初用茗飲時,
煮之無問葉與骨。
浸窮厥味臼始用,
復計其初碾方出。
計盡功極至于磨,
信哉智者能創物。
破槽折杵向墻角,
亦其遭遇有伸屈。
歲久講求知處所,
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強鐫鑿,
理疏性軟良可咄。
予家江陵遠莫致,
塵土何人為披拂。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茶葉的加工過程,表達了作者對茶的贊美和對智慧的敬仰。
詩的開頭,蘇軾提到了古人剛開始飲茶時,煮茶的過程并不在意茶葉和茶骨的選擇。然后他提到,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深入探究茶的味道和制作過程,才慢慢發現了臼磨茶的重要性。通過計算、努力和智慧,智者們能夠創造出更好的物品。
接下來的幾句,蘇軾通過描寫茶磨破損、杵子折斷等失修的情況,表達了茶磨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和考驗,但仍然能夠克服困難,展示出其柔韌的品質。
最后兩句,蘇軾提到了佳茗出自衡山窟,指的是衡山的茶葉品質上乘。然后他以自己在江陵的家為例,表示自己遠離衡山,無法親自享受到優質的茶葉,感嘆塵土之中沒有人能夠為其拂去。
整首詩以茶磨為主線,通過描繪茶葉加工的過程,表達了對茶的珍視和對智慧的贊美。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象征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和對智慧的崇尚。蘇軾通過對茶磨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對智者創造力和努力的敬仰,并展示了茶磨在歲月中的堅韌和柔軟的品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