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江仙(中秋和沈文伯) / 作者:蔡伸 |
記得南樓三五夜,曾聽鳳管昭華。
尊前此際重興嗟。
素娥端有恨,煙靄等閑遮。
珍重主人留客意,厭厭緩引流霞。
夜閑銀漢淡天涯。
亭亭丹桂現(xiàn),耿耿玉繩斜。
|
|
臨江仙(中秋和沈文伯)解釋: 《臨江仙(中秋和沈文伯)》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蔡伸創(chuàng)作的。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記得南樓三五夜,曾聽鳳管昭華。
尊前此際重興嗟。素娥端有恨,煙靄等閑遮。
珍重主人留客意,厭厭緩引流霞。
夜閑銀漢淡天涯。亭亭丹桂現(xiàn),耿耿玉繩斜。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中秋夜晚的景象,詩人回憶起曾在南樓欣賞鳳管樂曲的時光,情不自禁地感嘆。在這樣的時刻,素娥(指月亮)被輕紗蒙蔽,猶如煙靄一般,遮擋了她的容貌。主人珍重地招待客人,悠閑地引領(lǐng)他們欣賞流動的霞光。夜晚寧靜,銀漢(即天河)蒼白地延伸至天涯。紅色的丹桂花兒挺立,玉繩(指天河)傾斜而過,耀眼而明亮。
賞析:
這首詩以凄美的意境描繪了一個中秋夜晚的景色和感受。南樓是詩人欣賞鳳管樂曲的場所,鳳管是一種古代樂器,能夠產(chǎn)生悠揚動人的音樂。詩人回憶起過去的時光,情感復(fù)蘇,不禁感嘆現(xiàn)在無法再次享受那樣的美妙。月亮被輕紗蒙蔽,形成了煙霧般的模糊景象,增加了詩意的神秘感。主人熱情地招待客人,緩緩地引導(dǎo)他們欣賞流動的霞光,流霞一詞形象地描述了夜晚的美麗色彩。整個夜晚寧靜而明亮,天河蒼白地延伸至天涯,丹桂花兒紅艷挺立,天河的形狀也像傾斜的玉繩一樣,給人以耀眼的感覺。通過描繪夜晚的景色和音樂,詩人表達了對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生活的熱愛。
這首詩以簡潔而精練的語言描繪了中秋夜晚的景色,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音樂的聯(lián)想,展現(xiàn)了詩人的情感和審美體驗。詩中運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意象,如月亮被輕紗遮擋、丹桂花兒的紅艷等,增加了詩歌的藝術(shù)感和意境的深遠。整首詩構(gòu)思巧妙,語言簡練,給人以美好而深沉的感受,使讀者能夠在閱讀中體味到中秋夜晚的神秘與美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