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溪沙 / 作者:向子諲 |
樂在煙波釣是閑。
草堂松桂已勝攀。
梢梢新月幾回彎。
一碧太湖三萬頃,屹然相對洞庭山。
況風浪起且須還。
|
|
浣溪沙解釋: 詩詞:《浣溪沙》
作者:向子諲
朝代:宋代
樂在煙波釣是閑,
草堂松桂已勝攀。
梢梢新月幾回彎,
一碧太湖三萬頃,
屹然相對洞庭山。
況風浪起且須還。
中文譯文:
我喜歡在煙波中垂釣,這是一種閑適的事情。
草堂里的松樹和桂花已經長得比我能攀爬的還要高。
新月彎彎地幾次升起落下,
太湖一片碧藍,面積達三萬頃,
它與洞庭山對峙,佇立不動。
而且,即使風浪起來,也要及時歸還。
詩意和賞析:
《浣溪沙》是宋代詩人向子諲的作品,以描繪自然景色和抒發閑適心情為主題。詩人通過描述自己在煙波中垂釣的樂趣,表達了對自然、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喜愛。他將自家的草堂與高聳的松樹、香氣四溢的桂花相對比,顯示出他對清凈環境和美麗自然的追求。
詩中的新月是一個象征,它的彎曲和升落,暗示著時間的流轉和生活的變化。太湖的壯麗和遼闊,與洞庭山相對立,展現了自然山水的壯麗和宏大。詩人用這種對比來突出自然景色的美麗和恢弘,以及自己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兩句“況風浪起且須還”,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敬畏和順應。無論遇到風浪的起伏,詩人都要及時結束垂釣,回歸自然的秩序。這種態度體現了對自然的敬重和謙卑,在自然面前,人類應該保持謙遜和順應。
總的來說,《浣溪沙》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對閑適生活的贊美,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生活的追求。詩中的對比和象征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和意境。這首詩詞展現了宋代文人對自然的獨特感悟和審美情趣,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