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鷓鴣天 / 作者:向子諲 |
薌林居士卡筑清江,乃楊遵道光祿故居也。
昔文安先生之所可,而竹木池館,亦甚似之。
其子孫與兩蘇、山谷從游。
所謂百花洲者,因東坡而得名,嘗為絕句以紀其事。
后戲廣其聲,為是詞云
莫問清江與洛陽。
山林總是一般香。
兩家地占西南剩,可是前人例姓楊。
石作枕,醉為鄉。
藕花菱角滿池塘。
雖無中島霓裳奏,獨鶴隨人意自長。
|
|
鷓鴣天解釋: 詩詞《鷓鴣天》是宋代向子諲創作的,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住在薌林的士人卡筑在清江邊,這里正是楊遵道光祿的故居。昔日文安先生所處之地,竹木池館的景象頗為相似。他的子孫與兩位蘇軾、蘇轍以及山谷一同游玩。所謂的百花洲,因為有東坡的存在而得名,他曾經寫過絕句來紀念這件事。后來這首詩擴散開來,人們以此形容清江和洛陽之間的美景。山林總是一樣的芬芳。兩家人占據了西南的土地,但是作為前人的傳統姓氏,只剩下楊姓了。用石頭做枕頭,醉臥在這片故鄉。蓮藕和菱角充滿了池塘。雖然沒有中島的霓裳舞蹈,但孤獨的仙鶴隨著人們的意愿自由地生長。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薌林居士卡筑在清江邊的生活情景。詩人通過描述楊遵道光祿的故居,以及與蘇軾、蘇轍等人一起游玩,展現了他們對清江和洛陽之間美麗景色的贊美。詩中還表達了對山林的喜愛和對自然的贊美,以及對楊姓傳統的思考和傳承。最后,詩人以石頭做枕、醉臥在故鄉的形象,表達了對寧靜和自由的向往。
賞析:
《鷓鴣天》通過細膩而典雅的描寫,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對自然山水的熱愛。詩中以清江為背景,將楊遵道光祿的故居與百花洲聯系在一起,突顯了文化傳統和人文景觀的交融。詩人運用簡潔的語言,描繪了山林的芬芳和池塘的藕花菱角,給人以美好的想象。最后兩句以石頭枕和鶴的形象,表達了對寧靜和自由的向往,讓人感受到一種超脫塵俗的意境。整首詩詞在細節描寫中展現出美感和情感,給人以清新寧靜的感受,是一首充滿詩意的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