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張職方吉甫赴閩漕六和寺中作 / 作者:蘇軾 |
羨君超然鸞鶴姿,江湖欲下還飛去。
空使吳兒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閩路。
門前江水去掀天,寺后清池碧玉環。
君如大江日千里,我如此水千山底。
|
|
送張職方吉甫赴閩漕六和寺中作解釋:
《送張職方吉甫赴閩漕六和寺中作》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羨君超然鸞鶴姿,
江湖欲下還飛去。
空使吳兒怨不留,
青山漫漫七閩路。
門前江水去掀天,
寺后清池碧玉環。
君如大江日千里,
我如此水千山底。
詩意:
這首詩是蘇軾送別張職方吉甫前往閩漕六和寺創作的。詩中表達了對張職方吉甫超然出塵的風采的羨慕,他即將離開江湖,卻仍然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蘇軾感嘆自己無法留住這位有才華的吳兒,而青山漫漫的七閩路將會成為他們分別的道路。詩中描繪了門前江水奔流的景象,仿佛掀起了天空,而寺后的清池則像碧玉一般環繞。蘇軾將張職方吉甫比作大江,日行千里,而將自己比作這條江水,沉默在千山之下。
賞析:
這首詩以蘇軾的典型風格展現了對友人的離別之情。蘇軾對張職方吉甫的超然風姿表示了羨慕和贊嘆,他將張職方吉甫比作鸞鶴,形容其飛揚的氣質和獨立的個性。詩中的江湖象征著浩渺的世界,而張職方吉甫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繼續追求自己的理想。蘇軾感嘆自己無法留住這位才子,表達了對友人的不舍之情。
詩中的描寫充滿了自然景色的意象,通過門前的江水和寺后的清池,展示了蘇軾對離別場景的感受。江水的奔流掀起天空,寺后的清池如同碧玉環繞,這些景物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蘇軾內心的激動和思緒的紛繁。
最后兩句詩以比喻手法點明了蘇軾和張職方吉甫的差距。蘇軾將張職方吉甫比作大江,日行千里,而將自己比作這條江水,沉默在千山之下。這種自我貶損的表達增加了離別情感的痛苦和無奈。
總體而言,這首詩表達了蘇軾對友人的離別之情,描繪了江湖的壯麗景色,并通過自然景物的比喻,展示了蘇軾內心的復雜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