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賀參政與應宣教詩應居與墳廬相近 / 作者:曹勛 |
庵外山高水不窮,庵中道德與時隆。
豈圖寶所千峰靜,得奉清言一笑同。
幽筑禪扉俱不遠,水光蘿月冷相通。
它年更約稽山老,共棹西溪十里風。
|
|
和賀參政與應宣教詩應居與墳廬相近解釋: 詩詞:《和賀參政與應宣教詩應居與墳廬相近》
作者:曹勛(宋代)
庵外山高水不窮,
庵中道德與時隆。
豈圖寶所千峰靜,
得奉清言一笑同。
幽筑禪扉俱不遠,
水光蘿月冷相通。
它年更約稽山老,
共棹西溪十里風。
中文譯文:
庵外山巍峨高聳,水源不絕。
庵中的道德與時代的蓬勃發(fā)展相輝映。
何曾期望這座寶藏般的山峰如此靜謐,
只愿奉獻清白的言辭,與他人一同歡笑。
禪房與門外的距離并不遙遠,
水面上的明月和蘿藦一樣冰冷,相互交融。
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我們再次相約稽山老,
一同劃船在西溪的十里風景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曹勛與賀參政和應宣教相應和而作的詩。詩中描繪了一幅山水禪境的圖景,并表達了對清言和歡笑的向往,以及與友人共享自然風光的心愿。
詩的第一句描述了庵外高山和不斷流淌的水,展現(xiàn)了自然界的壯麗景色。第二句則表達了庵中高尚的道德與時代蓬勃發(fā)展的契合,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人文精神的追求。第三句以問句的形式,表達出對寶所山的寧靜和靜謐的向往。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作者希望能以純潔的言辭和歡笑來與他人共享這份寧靜。
接下來的兩句通過描述禪房與門外的距離的近遠以及水面上的明月和蘿藦的冷暖,強調了內外之間的相通和融合。最后兩句則展望了未來,表達了與友人再次相約稽山老,一同在西溪的風景中劃船的期待和向往。
整首詩以山水禪境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表達了對清言和歡笑的追求,以及與友人共享自然風光的愿望。詩意深邃而含蓄,給人以寧靜和思考的空間,展現(xiàn)了宋代文人的意境追求和生活態(tài)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