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參寥師行園中得黃耳蕈 / 作者:蘇軾 |
遣化何時取眾香,法筵齋缽久凄涼。
寒蔬病甲誰能采,落葉空畦半已荒。
老楮忽生黃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
蕭然放箸東南去,又入春山筍蕨鄉。
|
|
與參寥師行園中得黃耳蕈解釋:
《與參寥師行園中得黃耳蕈》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何時才能將這些香料轉化為眾多的仙品?
法筵齋缽已經久遠地荒涼。
寒冷的蔬菜誰能采摘?
落葉覆蓋的園地已經半荒廢。
老楮樹上突然長出了黃耳蕈,
故友還贈來了新鮮的白芽姜。
寂寥地放下筷子,向東南方離去,
又進入春天山區的筍和蕨鄉。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慨。詩中描繪了一個庭園的景象,用隱喻的方式表達了人生的變幻和無常。作者通過描寫荒涼的法筵齋缽、廢棄的田園和寂寥的離別,表達了對生活中逝去的美好和漸行漸遠的思念之情。同時,黃耳蕈和白芽姜的出現,象征著生命的復蘇和希望的到來,給予了詩中的寂寥一線光明。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而凄涼的語言描繪了一幅荒涼而寂寥的景象,通過對園中景物的描寫,展現出作者內心的惆悵和感慨。法筵齋缽的荒涼、蕭然放箸的離別、荒廢的田園,都映襯出作者對逝去時光和美好歲月的無奈和留戀。然而,詩末的黃耳蕈和白芽姜給予了詩中的貧瘠和寂寥一絲生機和希望。這種對生命的復蘇和希望的寄托,為整首詩增添了一種曲折的情感。
蘇軾以簡潔凝練的語言,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隱喻的運用,表達了對逝去歲月的思念和對未來希望的憧憬。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以微妙而深刻的方式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對人生的思考。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情感表達能力,使人在閱讀中感受到歲月的流轉和生命的變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