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呈時宰二首 / 作者:曹勛 |
黔黎誰識迓衡功,赤白囊閑寢燧烽。
史不絕書稱上瑞,地無遺利足三農。
已聞奠玉祠真室,未見泥金款岱宗。
七十二君梁父禪,何時展采更東封。
|
|
呈時宰二首解釋: 《呈時宰二首》是宋代曹勛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黔黎誰識迓衡功,
赤白囊閑寢燧烽。
史不絕書稱上瑞,
地無遺利足三農。
已聞奠玉祠真室,
未見泥金款岱宗。
七十二君梁父禪,
何時展采更東封。
譯文:
普通百姓誰能理解迓衡的功業,
赤白囊閑寢燧火烽煙。
史書中不斷稱頌上天的恩賜,
大地上沒有遺失利益的農民。
已經聽說奠玉祠的真實之處,
卻還未見過泥金所鑄的岱宗。
七十二位君主做出梁父的決策,
何時能夠展示更多的東方榮耀。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時任宰相的呈文,表達了對國家政治、社會經濟的關切以及對祭祀宗廟、尊崇先祖的渴望。詩中提到了"迓衡功",指的是古代傳說中的太陽神,象征著君主的威嚴和權力。"赤白囊閑寢燧烽"描繪了官吏的閑散生活,暗示了社會的不安定和管理不善。"史不絕書稱上瑞"表達了對歷史記載的珍視和對國家瑞兆的期待。"地無遺利足三農"則強調了農民是國家的根基和重要支撐。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國家政治、社會經濟以及祭祀先祖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社會現狀的憂慮和對國家榮耀的向往。詩中運用了寓意深遠的象征和隱喻,以及對歷史和傳統的承繼,體現了宋代詩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性。整首詩抒發了對國家和人民美好未來的期盼,同時也暗示了對現實現狀的不滿和對官吏的批評。這種思想意識和社會關懷,使得該詩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和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