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海會寺 / 作者:蘇軾 |
籃輿三日山中行,山中信美少曠平。
下投黃泉上青冥,線路每與猿猱爭。
重樓束縛遭澗坑,兩股酸辛饑腸鳴。
北度飛橋踏彭鏗,繚垣百步如古城。
大鐘橫撞千指迎,高堂延客夜不扃。
杉槽漆斛江河傾,本來無垢洗更輕。
倒床鼻息四鄰驚,紞如五鼓天未明。
木魚呼粥亮且清,不聞人聲聞履聲。
|
|
宿海會寺解釋:
《宿海會寺》是蘇軾所作,描繪了他在山中寺廟過夜的經歷與感受。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籃輿三日山中行,
山中信美少曠平。
下投黃泉上青冥,
線路每與猿猱爭。
重樓束縛遭澗坑,
兩股酸辛饑腸鳴。
北度飛橋踏彭鏗,
繚垣百步如古城。
大鐘橫撞千指迎,
高堂延客夜不扃。
杉槽漆斛江河傾,
本來無垢洗更輕。
倒床鼻息四鄰驚,
紞如五鼓天未明。
木魚呼粥亮且清,
不聞人聲聞履聲。
詩意:
蘇軾在山中廟宇過夜,籃輿行了三天才到達山中。山中景色美麗,少有人跡,寧靜而寬廣。他將心靈投入到深山之中,感受到了生死的邊緣,與天地相接的宏偉景象。他描述了山中的曲徑通幽,常常與猿猴爭奪前行的道路。登上重樓,束縛感消失,但卻遭遇到險峻的澗坑,兩腿酸痛,饑腸轆轆。北行經過一座懸空的飛橋,腳步聲彭鏗有力,周圍的景物如同古城的繚繞垣墻一般。他聽到了大鐘的鐘聲,仿佛千百只手在迎接他。高堂熱情地接待客人,夜晚門不關閉。洗漱時,水槽和盥洗器都是純潔無瑕的,讓他感到輕松愉悅。睡覺時,他的呼吸聲引起了四周鄰人的驚動,宛如五更鐘聲響起,天還未明。清晨,木魚敲擊出清脆的聲音,他聽到了履行者的腳步聲,卻聽不到其他人的聲音。
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在山中寺廟過夜的經歷為背景,通過描寫細膩的景物和感受,展示了作者與自然的交融與感悟。詩中運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辭手法,使整首詩充滿了動態的畫面感和情感的表達。
詩人通過籃輿行了三天才到達山中,強調了山中的荒僻與孤寂。他用"黃泉"和"青冥"來形容山下和天上的景象,暗示了這里與生死相接,與塵世隔絕的境地。他在山中行走時,常常與猿猴爭奪道路,凸顯了與自然界的互動與競爭。
詩中的重樓象征束縛與困境,而澗坑則象征險峻和艱難。詩人形容自己的雙腿酸辛,饑腸轆轆,表達了旅途的辛苦和艱險。
北行經過飛橋,踏彭鏗的腳步聲有力有力,繚垣百步如古城,給人一種莊嚴而壯觀的感覺。大鐘橫撞千指迎,表達了詩人在山中寺廟受到的熱情接待和喜悅。高堂夜晚不關閉,展現了寬容和開放的態度。
詩中的杉槽漆斛象征潔凈和純潔,江河傾是指洗漱時的水流,洗去塵垢,使人感到輕松和清爽。
詩人睡覺時的呼吸聲引起四鄰驚動,形象地描繪了寧靜的環境中的微小聲音的顯著性。詩中的五鼓天未明和木魚呼粥亮且清,表達了清晨的寧靜和祥和。
整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富有意象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在山中寺廟過夜的經歷和感受。它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與親近,以及在寧靜與孤寂中追求內心的寧靜和純凈的愿望。同時,詩中也暗示了人與自然的互動與共生,以及對人與人之間溫暖和善意的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