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 / 作者:劉辰翁 |
先生豈我輩,造物乃其徒。
荷衣自放林壑,亦未棄銀魚。
留得東籬晚節,笑倒龍山禿帽,一醉插茱萸。
天下有大老,攜手盍歸乎。
別頭經,三晝夢,一編書。
向之麟者止矣,且看老溪圖。
歷遍後天既未,依約明朝三五,乾體適當符。
還以奉公壽,不是講鵝湖。
|
|
水調歌頭解釋: 《水調歌頭·先生豈我輩》是宋代劉辰翁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先生豈我輩,
造物乃其徒。
荷衣自放林壑,
亦未棄銀魚。
留得東籬晚節,
笑倒龍山禿帽,
一醉插茱萸。
天下有大老,
攜手盍歸乎。
別頭經,三晝夢,
一編書。
向之麟者止矣,
且看老溪圖。
歷遍後天既未,
依約明朝三五,
乾體適當符。
還以奉公壽,
不是講鵝湖。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對先賢的敬仰和對傳統文化的承繼之情,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個人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
詩的開頭寫道:“先生豈我輩,造物乃其徒。”這里的“先生”指的是前輩、先賢,而“我輩”則指的是作者和同輩。作者自謙地表示,我們這些后輩,怎能與先賢相提并論呢?造物主宇宙萬物,而先賢則是造物主的弟子。
接下來的幾句,“荷衣自放林壑,亦未棄銀魚。”意味著即使是身穿簡樸的荷衣,也不會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荷衣和銀魚都是象征貧苦的事物,但作者并不因此而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下一句“留得東籬晚節,笑倒龍山禿帽,一醉插茱萸。”表達了作者守得住東籬晚年的風采,并且能夠豪爽地嘲笑那些自命不凡、虛有其表的人。一醉之間,插上茱萸花,也象征著對自己的慶賀和祝福。
在詩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天下有大老,攜手盍歸乎。”這句話表達了對先賢的敬仰之情,希望能與他們共同歸隱田園,過上寧靜自在的生活。
最后幾句“別頭經,三晝夢,一編書。向之麟者止矣,且看老溪圖。歷遍後天既未,依約明朝三五,乾體適當符。還以奉公壽,不是講鵝湖。”通過“別頭經”、“三晝夢”、“一編書”等詞句,表達了對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飛逝的感慨。提到“向之麟者止矣,且看老溪圖”,是指對偉大文人麟德之才的贊嘆,并期待能看到他的作品。最后幾句中,歷遍后天、依約明朝三五,表達了對未來的期許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乾體適當符”,則是對自己作品風格的自評和定位。最后一句“還以奉公壽,不是講鵝湖”,則表示自己創作不是為了迎合時尚潮流,而是為了奉獻給公眾和傳承文化。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示了劉辰翁對先賢的敬仰和對傳統文化的承繼之情。他通過表達自己的個人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寧靜自在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同時,他也表達了對時間流逝和歲月飛逝的感慨,以及對未來的期許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的決心。整首詩詞既有個人情感的表達,又融入了對社會和時代的思考,展示了作者的才華和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