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癸未中秋,吉文共馬德昌泛江) / 作者:劉辰翁 |
群動各已息,在汝夢中游。
塵埃大地如水,兒女不堪愁。
寂寂古人安在,冉冉吾年如此,何處有高樓。
客有洞簫者,淚不下能收。
庾樓墜,秦樓渺,楚樓休。
知公所恨何事,不是為封侯。
自有此山此月,說甚何年何處,重泛木蘭舟。
起舞酹英魄,余憤海西流。
|
|
水調歌頭(癸未中秋,吉文共馬德昌泛江)解釋: 《水調歌頭(癸未中秋,吉文共馬德昌泛江)》是宋代劉辰翁所作的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群動各已息,在汝夢中游。
塵埃大地如水,兒女不堪愁。
寂寂古人安在,冉冉吾年如此,何處有高樓。
客有洞簫者,淚不下能收。
庾樓墜,秦樓渺,楚樓休。
知公所恨何事,不是為封侯。
自有此山此月,說甚何年何處,重泛木蘭舟。
起舞酹英魄,余憤海西流。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種憂愁和無奈的情緒。詩人觀察著周圍的世界,發現一切都已經安靜下來,仿佛在自己的夢中漫游。塵埃彌漫的大地就像一片水,兒女們陷入了深深的憂愁之中。古人早已寂寞安息,而自己的年華卻如此匆匆流逝,哪里還能有高樓的存在。有位客人會吹奏洞簫,他的淚水無法流淌,只能收斂起來。庾樓已經墜落,秦樓消失無蹤,楚樓也不在了。詩人想知道這位客人為何而愁,卻不是為了功名地位。在這座山上、這個月下,有什么話要說,是在何年何處,重又泛起木蘭舟。詩人起舞,酹酒向英魄,他的憤怒像滔滔西海的流水一樣。
賞析:
這首詩詞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詩人內心的憂愁和迷茫。通過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自我反思,詩人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個人命運無法掌控的沉思。他感慨古人的安逸與自己的匆忙,以及現實世界的變幻無常。詩中的庾樓、秦樓、楚樓等元素,象征著歷史的榮光和輝煌,但現實中它們已經消失不見,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歷史變遷的感嘆。詩人對那位會吹洞簫的客人的關注,顯示出他對別人命運的思考和關懷,同時也揭示出人生不同境遇下的情感和痛苦。最后,詩人通過起舞和酹酒來宣泄內心的憤怒,表達了對現實困境的不滿和對命運的抗爭。
整首詩詞以流暢、細膩的語言描繪了詩人復雜的情感和對世界的觀察。通過對瞬息萬變的現實和個人命運的反思,詩人表達了對時間流逝和生命無常的思考,以及對歷史和人生意義的追問。這首詩詞在感慨中流露出對人生意義和命運的思索,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共群動各已息,在汝夢中游。
塵埃大地如水,兒女不堪愁。
寂寂古人安在,冉冉吾年如此,何處有高樓。
客有洞簫者,淚不下能收。
庾樓墜,秦樓渺,楚樓休。
知公所恨何事,不是為封侯。
自有此山此月,說甚何年何處,重泛木蘭舟。
起舞酹英魄,余憤海西流。
詩意:
這首詩詞以中秋時節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劉辰翁內心的憂愁和無奈之情。他觀察到周圍的一切都已經平息,自己仿佛在夢中游蕩。塵埃彌漫的大地如同水一般,兒女們沉浸在無盡的憂愁之中。古人已逝,只有寂寂無聲,而自己的年華卻如此匆匆流逝,哪里還能找到高樓的存在。有一位會吹洞簫的客人,淚水無法流下,只能收斂起來。庾樓墜落,秦樓湮滅,楚樓消失。詩人想知道這位客人為何而悲嘆,卻并非為了追求封侯的功名地位。在這座山上、這個月下,有什么話要說,是在何年何處,再次駕著木蘭舟泛蕩。詩人起舞,將酒奠在英靈之上,他的憤怒如同西海的波濤一般奔騰。
賞析:
這首詩詞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了詩人內心的憂愁情緒和對人生的思考。詩人通過觀察周圍的世界和自我反思,抒發了對時間流逝和命運無常的感慨。他對古人的平靜安逸和自己的匆忙流逝產生了深深的反差感,同時也對現實世界的變幻無常表示了無奈。庾樓、秦樓、楚樓等象征著歷史的輝煌,但如今它們已經消失不見,詩人表達了對時間的感嘆和對歷史變遷的思考。詩中的洞簫客人引起了詩人的關注,他無法流下眼淚,只能將悲傷抑制在內心。詩人想了解這位客人為何而悲嘆,但并非為了追求功名地位,這顯示了詩人對他人命運的關注和思考,也揭示了不同人生境遇下的情感和痛苦。最后,詩人通過起舞和酹酒來宣泄內心的憤怒,表達了對現實困境的不滿和對命運的抗爭。
整首詩詞流暢而細膩,描繪了詩人復雜的情感和對世界的觀察。通過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自我反思,詩人表達了對時間流逝和生命無常的思考,以及對歷史和人生意義的追問。這首詩詞在感慨中流露出對人生意義和命運的思索,具有深刻的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