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后書北臺壁二首 / 作者:蘇軾 |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
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
五更曉色來書幌,半夜寒聲落畫檐。
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
城頭初日始翻鴉,陌上晴泥已沒車。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眼生花。
遺蝗入地應千尺,宿麥連云有幾家。
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
|
|
雪后書北臺壁二首解釋:
《雪后書北臺壁二首》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雪后書北臺壁二首
黃昏猶作雨纖纖,
夜靜無風勢轉嚴。
但覺衾裯如潑水,
不知庭院已堆鹽。
五更曉色來書幌,
半夜寒聲落畫檐。
試掃北臺看馬耳,
未隨埋沒有雙尖。
城頭初日始翻鴉,
陌上晴泥已沒車。
凍合玉樓寒起粟,
光搖銀海眼生花。
遺蝗入地應千尺,
宿麥連云有幾家。
老病自嗟詩力退,
空吟冰柱憶劉叉。
中文譯文:
雪后書寫北臺壁(第一首)
黃昏時還下著細雨,
夜晚靜謐無風勢轉嚴。
只覺得被褥像潑水一樣濕,
不知庭院里已經堆積了鹽。
五更時分,拂曉的光線照在書桌的帷幕上,
半夜里傳來寒冷的聲音落在畫檐上。
試著掃除北臺,看看馬耳,
未隨埋的雪沒有形成尖尖的形狀。
城頭上初升的太陽開始驅散烏鴉,
街道上的積雪已經沒有了車轍。
凍結的土地上冒出了新綠,
陽光照耀下的銀海眼中綻放著花朵。
殘存的蝗蟲已經鉆入地下千尺,
田野里的宿麥連成一片云彩。
年老多病,自嘆詩才衰退,
空自吟唱著冰柱,懷念劉叉。
詩意和賞析:
《雪后書北臺壁二首》寫的是雪后的北臺壁景色,通過描繪雪后的自然景觀和人們的生活狀態,表達了蘇軾對自然的感悟和對人世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黃昏時下著細雨,夜晚的靜謐和氣溫的逐漸轉寒,展現了冬天的嚴寒之感。接著,詩人在床上感受到了濕冷的感覺,卻不知道庭院已經積滿了雪。這種描寫使人感受到了冬天的嚴寒和大自然的變化。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五更時分的拂曉,寒冷的聲音和冰雪在檐下的積聚。詩人試著掃除北臺,看到了雪堆成的馬耳,但卻沒有形成尖尖的形狀。這里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示了雪后的景色和人們的生活狀況。
接著的幾句描述了城頭初升的太陽驅散烏鴉,大街上的積雪已經消融,凍結的土地上冒出了新綠。陽光照射下的銀海閃爍著花朵的光彩。這部分描寫展示了冬天過后的春天景象,表達了生機勃勃的希望和自然界的變化。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蝗蟲已經鉆入地下,宿麥連成一片云彩,展示了冬天過后春天的到來和農田的繁榮。然而,詩人自嘆年老多病,詩才漸退,空自吟唱著冰柱,懷念劉叉。這里反映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自身境遇的感慨,同時也展現了對前輩文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整首詩以雪后北臺壁的景色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和對生活狀態的刻畫,表達了詩人對季節變化和人世滄桑的感悟。詩中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展示了冬天的嚴寒和夜晚的寂靜,同時也透露出對未來的希望和對過去的回憶。整首詩以蘇軾獨特的筆觸和感受力,展示了他對自然和生活的敏感觸覺,以及對人世滄桑的思考和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