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云龍草堂石磬 / 作者:蘇軾 |
折為督郵腰,懸作山人室。
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濱石。
|
|
題云龍草堂石磬解釋:
《題云龍草堂石磬》是蘇軾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折為督郵腰,懸作山人室。
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濱石。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位身份高貴的督郵(古代官員職銜)改變自己的身份,過上了山居的生活。詩人蘇軾以富有想象力的筆觸,表達了對自由自在、返璞歸真生活的向往。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身份束縛的厭倦。首兩句中的“折為督郵腰,懸作山人室”描繪了詩人改變自己的身份,放棄了高官厚祿的生活,選擇了隱居山林的自由。他的腰帶被折疊起來,成為了山居的象征,他的住所也是懸掛在山間的云龍草堂。這種轉變顯示了詩人內心深處對自由自在的渴望。
接下來的兩句“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濱石”則揭示了詩人的心境。濮水和泗水分別是詩人曾經所在的兩個地方,而濮上和泗濱則是指這兩個地方的周邊地域。這里的音指的是聲音,詩人通過這樣的對比,表達了對自己曾經的生活和身份的不滿。他認為自己現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音響,而之前的一切只是虛幻的聲音。這種對于現實與理想的對比,彰顯了詩人渴望回歸自然、擺脫世俗的心態。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蘇軾追求自由、返璞歸真的理想。通過對身份轉變和內心狀態的描繪,詩人向讀者傳達了對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展示了他對自由、寧靜的追求和對虛華的拒絕。這首詩詞在表達蘇軾個人情感的同時,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對山水田園生活的追求和對官場虛榮的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