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舊詩 / 作者:蘇軾 |
床頭枕馳道,雙闕夜未央。
車轂鳴枕中,客夢安得長。
新秋入梧葉,風雨驚洞房。
獨行殘月影,悵焉感初涼。
筮仕記懷遠,謫居念黃岡。
一住三十年,此懷未始忘。
扣門呼阿同,安寢已太康。
青山映華發,歸計三月糧。
我欲自汝陰,徑上潼江章。
想見冰盤中,石蜜與柿霜。
憐子遇明主,憂患已再嘗。
報國何時畢,我心久已降。
|
|
感舊詩解釋:
《感舊詩》
床頭枕馳道,雙闕夜未央。
車轂鳴枕中,客夢安得長。
新秋入梧葉,風雨驚洞房。
獨行殘月影,悵焉感初涼。
筮仕記懷遠,謫居念黃岡。
一住三十年,此懷未始忘。
扣門呼阿同,安寢已太康。
青山映華發,歸計三月糧。
我欲自汝陰,徑上潼江章。
想見冰盤中,石蜜與柿霜。
憐子遇明主,憂患已再嘗。
報國何時畢,我心久已降。
詩詞的中文譯文:
《懷舊詩》
床頭枕著長途奔馳的道路,雙闕(指皇宮)的夜晚未曾結束。
車輪聲在枕頭中鳴響,旅客的夢境如何能長久。
新秋進入梧桐樹的葉子,風雨驚動洞房。
獨自行走,月光的影子下,感到初涼而感慨萬千。
筮仕(指官吏)記起遠方的思念,流放居住時憶起黃岡。
住在這里已經三十年,這份思念從未忘懷。
敲門呼喚阿同(指親友),安睡已然太康(指康安)。
青山映照著華發的年華,回家計劃著三個月的口糧。
我渴望自己從汝陰(地名)出發,徑直走向潼江(地名)的篇章。
想象著在冰盤中看見石蜜和柿霜(指美味)。
憐惜兒子遇到明主(指賢明的統治者),憂患已經再度經歷。
報效國家何時能夠完成,我的心早已投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懷舊之作。詩人通過描繪自己旅途勞頓的心情和對故國的思念,表達了對過去歲月的回憶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詩人旅途勞頓的情景,床頭枕著長途的道路,夜晚未曾結束。車輪聲在枕頭中鳴響,旅客的夢境無法長久。這里通過描繪詩人的旅途艱辛,表達了他對家的思念和對長時間離家的無奈。
接下來的幾句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和自己的孤獨之感。新秋進入梧桐樹的葉子,風雨驚動洞房。獨自行走,月光下的影子,感到初涼而心生感慨。這里的秋景和孤獨的形象,突出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對往事的思念。
隨后的幾句表達了詩人對故鄉和親友的思念。詩人記起遠方的思念,流放居住時憶起黃岡。住在這里已經三十年,這份思念從未忘懷。他渴望能夠回到故鄉,敲門呼喚親友,心安理得地休息。同時,他也對家鄉的青山、華發的年華以及回家計劃的細節產生了溫馨的幻想。
最后幾句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個人報國的期望。詩人渴望能夠為國家盡忠,但他思考著何時能夠完成這個報國的使命,他的心早已對國家忠誠和投降。
整首詩以懷舊之情為主線,通過對旅途艱辛、孤獨寂寞、思鄉憂國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逝去時光的懷戀和對家國命運的思考。詩中運用了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個人情感的抒發,展示了蘇軾獨特的詩境和對人生、國家的深刻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