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惠山 / 作者:蘇軾 |
敲火發山泉,烹茶避林樾。
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
吾生眠食耳,一飽萬想滅。
頗笑玉川子,饑弄三百月。
豈如山中人,睡起山花發。
一甌誰與共,門外無來轍。
|
|
游惠山解釋:
《游惠山》是蘇軾所寫的一首詩詞,描述了他在惠山游玩時的一段經歷和感受。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敲火發山泉,
烹茶避林樾。
明窗傾紫盞,
色味兩奇絕。
敲擊火爐使山泉發出聲響,
烹煮茶水躲避樹林的幽靜。
透明的窗戶傾斜著紫色的茶杯,
色彩和味道都非常絕妙。
吾生眠食耳,
一飽萬想滅。
頗笑玉川子,
饑弄三百月。
我生命中只顧睡眠和飲食,
一旦滿足,萬種思緒都消失。
我對著玉川子大笑,
饑餓把三百個月亮玩弄起來。
豈如山中人,
睡起山花發。
一甌誰與共,
門外無來轍。
與那些居住在山中的人相比,
我一覺醒來,山花已經盛開。
一瓢茶誰來與我共享,
門外沒有任何蹤跡。
詩意和賞析:
《游惠山》這首詩詞以描繪作者在惠山游玩時的情景為主線,表達了蘇軾對自然景色和生活的贊美,以及對物質欲望和名利的超脫態度。
在詩的開頭,作者通過敲擊火爐和烹煮茶水的場景,展現了自然界中的聲音和味道,以及對自然環境的避世之態。明窗傾斜的紫色茶杯呈現出一種奇妙的色彩和味道,使人感受到獨特的美妙體驗。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作者對生活的態度。他將生命中的需求局限于睡眠和飲食,并認為一旦滿足這些基本需求,一切煩惱和思緒都會消失。這種態度體現了對俗世的超然追求,表達了對名利和物質欲望的超越。
在最后兩句詩中,作者與山中的人進行對比。山中人是指那些與自然緊密聯系、追求心靈自由的人。作者用睡起山花發來形容山中人的境界,意味著他們與自然融為一體,能夠領悟到山花開放的美好景象。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孤獨和超然。他期望有人能與他一同分享一瓢茶,但門外卻沒有任何人來。這種境況強調了作者的獨立和超脫,他能夠享受孤寂的自由,與世隔絕。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蘇軾在惠山游玩時的心境,表現出他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紅塵世界的超脫態度。通過對物質欲望的超越,他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自由,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一種超然的境界。
|
|